精雕细琢补短板 科技赋能焕新机——灵渠景区5A创建攻坚纪实-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11/24 16:49:43
来源:兴安县委宣传部

精雕细琢补短板 科技赋能焕新机——灵渠景区5A创建攻坚纪实

字体:

灵渠河道掠影。兴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前来灵渠看的是‘历史标本’,现在触摸到的是‘活态文明’。”站在桂林市兴安县灵渠博物院灵渠“大小天平坝”枢纽工程模型前,广州游客李佳欣凝视着眼前秦代工匠开凿分水坝的实景模拟,灵渠之水潺潺漫坝而过。她的儿子化身“小小建筑师”,借着模型亲手探寻“三七分水”的古老智慧。这一幕,正是灵渠景区焕新升级后,让古老水利工程“活”起来的生动缩影。

  从文物修缮的毫米级精度到设施迭代的系统性推进,从科技赋能的创新突破到业态融合的多元探索,兴安县正以 “绣花功夫”创建灵渠景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兴安县严格对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以“生态优先、文化赋能、品质提升”为核心原则,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升级、文化内涵挖掘与服务体系优化的系统性工程。

  文物活化:让千年古渠“活”在当下​

  在灵渠景区“古树吞碑”文物点,文物保护员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刚安装完成的智能监测设备,这套设备将为文物保护提供实时数据支持与科学依据。

  在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过程中,兴安县始终秉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对四贤祠、陡门、秦堤等核心古迹开展系统性修缮。修缮过程中,施工团队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文物的原始风貌。如今,祠内新增的历代治水文献展柜,与修复后的梁架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景区将历代治水文献、名人题咏等历史资料整理成册,以展墙的形式嵌入四贤祠等建筑内部,让游客在参观古迹时,能深入了解灵渠的治水文化与历史价值。为了让历史更具象,景区还新增15处秦代开凿群雕,每尊人物的神态都源自史料描述,生动还原先民治水的艰辛。

  秦文化广场的“天空之伞”下,数百把印有秦代纹样的油纸伞悬挂于空中,与周边的秦代风格建筑相映成趣,既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又为游客提供了拍照留念的热门场景。

  民生与遗产的共生,让活化更有温度。景区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沿河10余个村庄发展文旅产业。

  据了解,灵渠博物院馆藏8000多件文物,目前陈列展出400多件精品。1983年出土于灵渠沿岸石马坪汉墓群的胡人俑,高15厘米的陶俑,以模塑结合工艺制成,“顶灯状”造型下,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窝、卷曲的络腮胡,生动还原了古代西亚人种的外貌特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观赏性,更在于实证了灵渠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历史地位。”灵渠博物院副院长唐莉静介绍道。

  “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选址桂林,跟灵渠这个水利工程奇迹息息相关,它承载着‘沟通交流、文明互鉴’的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实践。”唐莉静说。

  设施升级:村民的“家门口变化”与游客的“体验革命”

  穿过汉阙样式的新景区大门,脚下青石板步道蜿蜒向前,两侧绿植错落有致,古朴路灯散发着柔和光线——“晚上的灵渠开灯以后特别美,大门特别有气势。” 正在散步的市民刘素荣说。

  这些变化是灵渠景区设施升级的缩影。家住景区附近的村民张大姐感受最深:“以前水街骑楼年久失修,墙面斑驳、门窗破损,没人愿意停留。现在明清风格的外立面重新焕发光彩,周末来吃饭、逛街的人特别多。”截至目前,景区已完成5座A级旅游厕所升级改造,配备母婴室与无障碍设施。景区拓宽翻新原有步道,更新仿古路灯280余盏,新增绿化空间23000余平方米、休息座椅80余个,让游客游览时既能赏景,又能随时休憩。

  夜游经济是此次设施升级的重点。当前,灵渠景区夜游工程正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团队将运用现代光影技术,在夜幕降临时,通过激光灯在渠水、堤岸、古建筑上投射动态历史场景。届时游客乘船夜游,既能欣赏“灯影映古渠”的绝美夜景,又能通过光影故事重温灵渠历史,构建“日观古迹、夜赏霓虹”的全天候游览体系。

  科技赋能:解锁文旅新玩法

  若说遗产活化让灵渠“活”了起来,科技赋能则让它“潮”了起来。在讲古堂的环形沉浸剧场内,一场“穿越千年的漕运之旅”正在上演:游客坐上动感“古船”,开启穿越之旅,360环幕沉浸式体验空间,营造出秦代漕船的颠簸感,耳边传来纤夫的号子声,眼前交替浮现秦军战船、唐代客舟、明清商船的场景,甚至能“触摸”到渠水的清凉——这是景区投资1500万元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自今年5月以来,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这座沉浸式剧场是景区科技赋能的代表性项目——游客乘坐“仿古船舵”造型座椅,环绕式屏幕与音响同步开启,秦代军船通航、明清商埠繁华的场景生动再现,让人仿佛穿越时空。

  “科技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游客‘读懂’灵渠的智慧。”广西灵渠胜地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旺军介绍道。在讲古堂展厅,AR设备可实时扫描陡门模型,生成动态演示动画,标注出闸门、水闸、渠道的作用。

  除实体服务外,数字技术也提升了游客体验。智能机器人“小灵”覆盖80余个展点,可提供精准讲解与游览咨询。数字人“灵小博”“灵小渠”通过官方小程序与短视频平台,24小时在线解答历史知识与旅游攻略问题。

  为深化研学体验,灵渠博物院创新推出互动小程序。在这里,游客可亲手启动水利模拟装置,在“破解治水密码”“重现灵渠陡门”等趣味挑战中,化身古代工程师,亲身感知秦代工程背后的惊人智慧。

  智慧管理为灵渠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筑牢了“安全线”。“灵渠大脑”综合管控平台整合了无人化智能巡检、客流监测、应急指挥等11个子平台。

  目前,灵渠核心区景观提升工程有序推进:新游客中心及汉阙大门完成重建,融合秦汉风格与现代功能;讲古堂外立面修缮、秦文化广场绿化提升全部完工;“辞章雅瞻”文化碑刻、“灵渠揽胜” 群雕等10多个文化景观节点建成;沿线亮化工程已完成大门、游客中心灯具安装及3公里路段电缆敷设,不久后便能全面点亮灵渠夜色。室内展陈同样亮点纷呈,讲古堂用高清影像与动态特效讲述灵渠故事;四贤祠、临源阁采用“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形式,既有文物文献,也有秦代治水微缩模型,游客动手体验中就能深入感受灵渠文化。

  深厚底蕴与世界之约

  到灵渠不能只看湍流不息的河水,更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灵渠之‘灵’在于其巧夺天工的水利设计、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智慧,以及作为贯通南北的千年文明纽带所展现的历史价值。”灵渠博物院副院长唐莉静指着立体沙盘娓娓道来。​

  史料记载,灵渠通航前,秦军攻越“三年不解甲弛弩”,粮草靠人力翻越五岭转运,直至史禄率士卒凿渠成功,载满粮草的漕船溯湘江而上,经铧嘴分水入漓江,直抵岭南前线,秦军才得平定岭南,置岭南三郡,将其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汉代,灵渠成为中原丝绸、铁器与岭南象牙、珍珠的贸易通道,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唐代,桂州刺史李渤、鱼孟威相继修缮灵渠,增设陡门提升通航能力;明清时期,灵渠仍是岭南漕运的核心枢纽,兴安水街“帆樯林立,商贾云集”,至今保留的明清骑楼,砖缝里仍能寻到当年商帮留下的印记。

  如今,灵渠已先后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年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暨灵渠论坛,并获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这些都成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筹码。

  作为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灵渠通过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从多部门协同攻坚,到文物与科技共生,灵渠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始终与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筹备同频共振。

  站在灵渠新大门前,汉阙结构的剪影与远处的铧嘴遗址遥相呼应,夕阳下,光影工程的测试灯光已开始闪烁,勾勒出千年古渠的新轮廓。这条流淌了2200余年的运河,将以“新旧共生、古今交融”的全新姿态,向世界完整呈现运河文明的东方智慧。(付秋红)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