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1月24日电(记者黄耀滕)记者从24日举行的广西“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时期,广西以湾长制为抓手,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围绕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海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系统加强陆源污染防治、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推动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张志文表示,广西已全面完成区、市、县、乡、村5级湾长组织体系建设,设立各级湾长共412名,构建了以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双总湾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总湾长/湾长的党政同责、分级管理责任体系。2025年夏季,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6.3%,优于国家考核目标要求;“十四五”期间,北海银滩、涠洲岛分别入选全国第二批、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为全国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广西经验。
据介绍,通过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广西深入开展入海河流治理,持续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今年1—10月10条入海河流11个断面水质状况总体为“优”,水质优良比例为90.9%。出台《广西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完成3254个入海排污口备案登记,从源头加强监管。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兴赢表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地。入海排污口是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的最后一道“闸口”,也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关键节点。加强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对于从源头上减轻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海压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出台了广西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指导督促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深入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自治区海洋局副局长谢显之说,广西近年来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在珊瑚礁、红树林、海滩等典型生态系统修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广西已累计投入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195公里岸线整治和3280.9公顷滨海湿地修复,有效提升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自治区林业局二级巡视员蒋迎红介绍,近年来,广西全力推进红树林资源保护,红树林面积持续稳中有升。根据2024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全区红树林面积已达1.08万公顷,位居全国第二,相较于2019年增加约0.14万公顷。“十四五”期间,广西积极组织沿海三市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已完成红树林营造面积达1100公顷,现有红树林修复面积3370公顷,提前3年完成“保有量突破1万公顷”目标。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欧毅霞表示,广西海洋水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中国渔政亮剑2025”等系列执法行动中,全区已出动执法人员5.75万人次,查办各类渔业违法案件493起,移送司法机关涉渔刑事案件40起,有力打击了非法捕捞行为。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持续深化渔业资源养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修复,推动海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