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3月获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老蔗区生产机制创新”试点以来,田东县通过系统性机制创新破解传统糖业发展困局,实现种植规模与产业效益双回升。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从2022年的15万亩提升至2024年的19.32万亩,财政贡献从4000多万元提升至5000万元以上。在此过程中,田东县逐步形成“党建引领强组织、政策托底稳根基、科技赋能提效益、全链融合促增值”的发展路径,为老蔗区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党建引领聚合力,构建协同共治体系
老蔗区曾深陷“部门脱节、产销割裂”困境,田东的破局之道始于组织重构。田东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改革试验工作,成立由蔗糖中心、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及南华糖业组成的工作专班,建立“1+N”动员体系,创新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甘蔗发展新模式,形成“党建引领、专班统筹、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协同格局。
依托“1个县级平台+10个镇级公司+172个村级股份经济联合社”体系,全县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南华糖业种植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土地,在全县4个乡镇建成连片100亩以上的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核心基地10 个,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政策精准发力,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针对老蔗区“种植规模萎缩、成本高企打击蔗农积极性”核心痛点,田东县在组织协同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管控+激励”双重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一方面,划定20.8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实施“划区—治理—平衡”三级管控,两年扩大甘蔗面积1.5万亩。另一方面,建立“政府考核+企业奖励”双轨补贴机制,新扩种最高补贴150元/亩,降低蔗农风险。
科技赋能提效能,破解低效生产难题
田东县将提升产业效益的关键放在科技赋能上,通过“产学研用”融合与数字化应用,推动老蔗区从“低效种植”向“智慧生产”转型。
在品种改良与机械化种植方面,田东县与广西农科院共建3个良种繁育基地,涵盖组培苗、脱毒苗、种茎加工全链条,实现田东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基地零的突破。其中,林逢镇保群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1000平方米甘蔗脱毒种苗组培车间、1.5万平方米育苗大棚、2000亩一级种苗基地及甘蔗种茎加工厂等基础设施,为良种推广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已推广粤糖93/159、桂糖42号、桂44号等高产品种,推动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8%,同时建成18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生产机械化率超85%。
数字化应用则让产业发展更高效。无人机病虫害监测、大数据等智慧技术广泛应用于田间管理。每年糖料蔗良种面积验收均采用卫星定位软件、地理信息系统开展远程操作,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田东蔗糖中心还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打造田东“数字蔗田”服务平台,大幅减少人力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夯实降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基础。
全链融合促增值,延伸产业收益链条
破解“只卖原料、效益低下”的瓶颈,是田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全县以“5+N”产业链布局推动全链升级,整合种植、育种、加工、贸易及研学体验等一二三产业环节。田东村投集团与南华糖业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开发“糖成品、蔗渣、糖蜜、滤泥、蔗叶蔗梢综合利用及其他”的“5+N”甘蔗产业链——蔗渣用于生物质发电和造纸,糖蜜用于生产酒精和酵母,滤泥制成有机肥反哺蔗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率超95%,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链的延伸直接带动产值与农户收入增长,2023至2025年全县蔗糖产业实现效益“三连增”,原料蔗总产量从48万吨增至 62万吨,增幅29.2%;蔗农总收入连续两年突破3亿元,带动脱贫人口就业1.2万人,切实让蔗农分享到产业发展红利,也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种蔗的积极性。(李世虎 周章师)
来源:田东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