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西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记者从11月13日举行的自治区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及相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生态环境部“查、评、改、治、防、管”指导要求,全力推进整改,目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今年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启动以来,广西第一时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下设8个工作组,建立“自治区主要领导月调度、分管领导周调度”机制;开发排查整治“一张图”信息化管理系统,精准使用AI赋能指挥决策;梳理涉重金属污染源清单,滚动排查、动态补缺,制定8个领域风险等级判定方案,将排查问题按“红、橙、黄”进行风险管控;既抓当下整改,也谋长效治理,能马上改的问题,要求责任方立行立改,而需要长期整治的,根据生态环境部排查评估整治技术指南开展风险评估,划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按“一企一策”“一地一策”分类实施整治,并专门设立涉重金属环境安全专项资金来支持保障排查整治工作;公布8批36起生态环境的典型违法案例,曝光违法企业名单和处置结果,以及领导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和违法乱纪等情况,强化警示的作用。
广西在排查整治涉重金属环境风险隐患的同时,谋划推动广西有色金属特别是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十个一”工作专班,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目前已出台《广西关键金属产业创新发展“十五五”规划》等系列规划,明确产业发展路线图。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专门到河池市南丹县蹲点调研“解剖麻雀”,以打造南丹关键金属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为突破口,做好资源整合,示范带动全区有色金属产业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涉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问题。
据统计,截至11月10日,广西对涉重金属企业、矿山、尾矿库等污染源开展排查,各类污染源共涉及重金属问题3438个,已完成整改问题3005个,还有一批污染源需要风险评估后进行分级治理。 国务院督查调研报告指出24个问题,10个立行立改问题已完成整改9个,剩余1个于年底前完成,14个分阶段逐步解决问题正按序时进度推进;生态环境部调研发现的1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3个,剩下的4个问题正有序推进当中。
11月13日举行的自治区涉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调度会指出,对照年底目标任务,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隐患评估精准性不足、立行立改质效不高、整治实施推进乏力、数据衔接不畅、公益诉讼有短板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会议对近期工作作出部署要求,强调要对标对表把准评对风险隐患,准确评估风险等级,科学判定污染源分类,组织多部门开展复盘自查、专家论证,聚焦3个关键要素和16项细分指标,落实市县主体责任;排查整治组实行“周调度”+分片督导,协同做好监测帮扶,统筹16家监测机构实现数据“应采尽采、应测尽测”。要按时保质完成整改销号任务,进一步明确销号标准和流程,分类推进整改销号,坚持“先易后难、闭环管理”,明确节点压茬推进,核查重点问题,杜绝“表面整改”。要标本兼治推动隐患系统治理,落实“一企一策、一地一策”,严格整治方案“三签字”制度,强化高风险方案把关,对接政策推进项目申报。要加快推进系统协同和数据衔接,推动广西与国家系统数据实时交互,完善“一张图”功能,规范数据填报,加强质量核验,建立与生态环境部常态化对接机制。要做好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健全司法与行政执法联动机制,推行“诉讼+修复+监督”模式,形成保护合力。(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余锋 通讯员韦夏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