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的绿城南宁,有一所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独立建制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该学校建校于1956年,2012年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校具有鲜明的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办学特色,近日,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带头人、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卢汝梅教授做客新华访谈,介绍学校在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发展与未来规划。
新华社记者: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学科是广西一流学科,请您梳理一下它的关键发展阶段和发展成果?
卢汝梅:六十年来中药学学科经历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一是奠基起步期(1964-1999年):1964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身广西中医学院)开办中药学专业,1977年(广西中医学院)开设中药学本科教育,1979年(广西中医学院)招收药理学硕士,1986年(广西中医学院)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广西中医学院)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本-硕”人才培养体系;期间我校率先开展壮瑶药资源调查与药性理论研究,奠定广西特色民族药研究基础。
二是内涵提升期(2000-2015年):2000年起广西中医药大学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获批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4个,成立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先后成为广西重点学科、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学科。创新中药药性理论,构建平性药一证三性研究模式和体平用偏的平性药性理论;原创性构建壮瑶药理论和现代研发体系;开拓海洋中药学和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等中药研究新领域。
三是跨越发展期(2016年至今):中药学学科入选首轮和第二轮广西一流学科。此外,中医临床药学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构建“本硕博+本土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累计培养近4000名本科生、近800名硕士和80多名博士。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主持完成14县区中药资源普查,摸清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家底;学校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揭榜挂帅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引领产业集群协同攻关,打造“桂十味”等品牌;同时,还助力“中国南方药都”年交易额突破120亿元,开发百年乐复方扶芳藤合剂等中成药和200多种院内制剂,近三年获1.1类创新中药临床批件3个,成为广西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牵头制定4项ISO国际标准,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新华社记者:立足“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中药学学科重点打造了哪些学科方向?在推动壮瑶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做了哪些工作?
卢汝梅:学校的中药学学科有民族药学、临床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主干学科方向,还把新兴的海洋中药学方向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在北部湾海洋中药研发上成效显著。民族药学(壮瑶药学)是我们重点打造的特色方向,致力构建壮瑶药理论体系、研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中药壮瑶药创新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平台,主编《壮药学》《瑶药学》等全国规划教材和创新教材,出版《中国壮药图鉴》《壮药选编》等14部学术著作,制定系列《广西壮药质量标准》《广西瑶药质量标准》,创立“品-质-效-应”壮药材多维评价体系,成果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有力支撑了壮瑶药振兴计划的实施。
我主要从事壮瑶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研究,开展十多种解毒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主持制定五种壮药和瑶药的药材质量标准,对破解民族药“身份不明”难题意义重大,研究揭示了壮瑶药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为壮瑶药材和成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壮瑶药获得合法应用的“身份证”,得到行业和市场认可。
新华社记者:学校和学科在拔尖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建立了怎样的机制?带来了哪些突破?
卢汝梅:通过广西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等项目引育领军人才,实施“岐黄工程”“桂派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等重点项目,推行“团队式引进+精准化保障”策略,针对中药资源、海洋药物研究等关键领域,引入高水平学术团队,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补贴及科研平台等“一揽子”支持。创新教师发展机制,实施专业化序贯培养,深化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改革,打破“五唯”限制,将新药研发成果、专利转化等纳入评价体系。学科现有全球2%顶尖科学家、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岐黄学者、八桂学者、广西优秀专家等一批优秀人才,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中药壮瑶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广西海洋健康产业产品与装备创新团队等创新团队11个。
新华社记者:《壮药学》《壮药药材学》等原创教材已成为全国规划教材,教学中如何将壮瑶药理论融入课程?首创壮瑶药硕士、博士本土化培养,这一培养模式有何创新?作为博导,您如何指导学生将研究对接广西中药产业发展需求?
卢汝梅:将壮瑶药理论融入课程,主要通过“教材+教师”双驱动,一方面,培养一支壮瑶医药理论功底厚、教学水平高的民族医药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以《壮药学》《瑶药学》等十多部全国规划教材为核心,让壮瑶药理论有规范的教学载体,把壮瑶药药性理论、资源应用、经典方剂等内容,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实验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首创壮瑶药人才本土化培养模式具有创新性,构建“本硕博贯通”全链条体系,填补广西民族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空白,累计联合培养博士80多名,初步解决此前依赖区外输送的困境;实行“双导师制”,强化“民族医药理论+现代研究技术”交叉培养,推动科研与临床经验深度融合;对接产业构建平台,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让学生在深度参与壮瑶药质量标准制定、桂十味产品与壮药制剂开发等真实项目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作为博导,指导学生对接产业需求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选题阶段,引导学生关注临床用药需求和广西中药产业的痛点,比如中药材质量控制、壮瑶药成药开发、临床应用等真实问题,确保选题源自产业需求;二是过程中推动“产学研”结合,发挥产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带学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和产业科技专项,比如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让研究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产品开发和临床应用。
新华社记者:中药学学科如何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赋能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提高学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校企合作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何作用?
卢汝梅:一是政策引领与规划先行。牵头编制广西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及5个地方产业规划,明确“桂十味”品牌建设、中药材种植、定制药园建设等目标,牵头产业科技专项,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动能。
二是校企深度融合攻关。联合3个院士团队及7家国家级平台、26家龙头企业等45家单位揭榜广西中药民族药产业科技专项“产业集群协同攻关与产品提质增效研究”,以“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从七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推动产学研用体系构建与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围绕白头翁皂苷新兽药、1.1类创新中药等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近五年转化成果129项,带动新增产值超20亿元。
三是全链条服务支撑。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制定ISO国际标准、建设100个示范基地,贯通“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环节,形成“标准+技术+产品”一体化输出模式。
校企合作对毕业生就业的帮助很明显。一方面,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熟悉行业需求和岗位技能,提高职业胜任力;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培养基地、横向课题合作,企业能提前发现优秀学生,不少学生通过合作项目直接获得企业offer,既提高了就业率,也让毕业生能找到更匹配自身专业的岗位,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新华社记者:中药学学科在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中扮演什么角色?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传统医药合作中,有哪些典型实践案例?
卢汝梅:中药学学科在交流中扮演着“桥梁+引领”的角色,构建双向合作网络,成为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沿窗口,推动中医药理论、技术、标准向东盟输出。合作形式包括联合研究、技术服务、人才交流。
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传统医药互鉴中,我们共建4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其中“中国-东盟传统药物联合实验室”获“科创中国”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合作编写 的《中国-东盟传统药物志》荣获世界中联“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著作奖”二等奖。推动《中医药-山豆根》《中医药-肉桂》等“桂十味”ISO国际标准进入草案阶段,为东盟国家提供中药材种植、制剂生产等技术方案26套,助力当地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特别贡献奖。建设中国-越南中医药现代工匠学院;举办中国-东盟传统药物与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培养一大批东盟各国传统医药人才。
新华社记者:作为药学院院长,您认为学科下一步需突破的关键领域是什么?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持续强化壮瑶药特色与国际影响力?
卢汝梅:我们致力于把中药学学科建设成为广西的高峰学科,下一步需突破的关键领域:一是尽快实现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权,完善具有广西特色的中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全体师生最迫切的期望。
二是建设广西中医药实验室,深化“产学研用金”协同,升级“桂十味”产业联盟,加快培育销售额超10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和药食同源产品。
三是加速创新药研发与国际化。依托我校创新中药临床批件和先导化合物发现基础,加速推进临床研究与国际多中心试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药品种。加速ISO国际标准制定进程,联合东盟国家建立区域性药材质量互认机制,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打造“桂药出海”核心品牌。
在持续强化壮瑶药特色与国际影响力方面,一是深耕壮瑶药特色优势:构建“品种筛选-药效评价-临床应用”全链条质量标准,推动纳入国家药品标准体系,打造民族药标杆;二是在中医药ISO国际标准建设中持续发力,推动更多广西特色药材纳入国际标准体系,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三是依托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在东盟国家建设具有壮瑶医药特色的海外中医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加强传统药物开发、标准互认和联合培养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