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起漓江邕水 韵和中国东盟-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11/04 17:11:43
来源:新华网

歌起漓江邕水 韵和中国东盟

字体:

  漓江畔的歌声未落,邕江边的戏幕又起。金秋的广西迎来两个文化盛事——以“化境”为主题的2025桂林艺术节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

  从古老桂剧到现代VR戏剧,从本土民乐到东盟器乐……各国艺术穿越时空,在交流互鉴中博采众长。中国文化以开放包容之姿,在与世界交流中彰显着日益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明如水,穿越时空

  “戏剧,也该有时代担当!”桂林艺术节开幕式上,一段情景表演,将观众带入那段烽火岁月中作为“文化阵地”的桂林。以“赓续西南剧展荣光”为起点,桂林艺术节用百余场活动让戏剧、音乐、美术等绽放光彩。

演员在2025桂林艺术节开幕式现场表演。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桂林艺术节打造了“山剧场”“洞剧场”“水剧场”等特色场地,实现“天为幕、地为台”的独特创意。

  在桂林,人们可以找到艺术最鲜活的样子。古南门景区,民间艺术团带来的器乐表演《刘三姐》吸引不少外国游客放下行囊,随着音乐舞动。“山剧场”里,俄罗斯剧目《一个简单的故事》的演员直呼“剧场很酷,在这里表演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桂林象山公园,演员们在表演歌剧。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文明的流动,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的传播,更体现在时间上的延续。中央戏剧学院的《庄周梦蝶》融合皮影、戏曲程式与歌队吟诵,以当代视角诠释古典哲学,让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在舞台上焕发新生。邕城舞台上,京剧《猴王借扇》《梨园壮歌》赢得满堂彩,滇剧《糠米情》改编自古典名著《琵琶记》,展现女性在困境中的尊严与力量……

演员正在表演戏剧经典曲目。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非遗传承更见创新智慧。“蔡李佛拳”融合粤剧《南拳》展现岭南武术的阳刚之美和粤剧南派艺术的独特魅力,琼剧《黄道婆》以婉转唱腔传递非遗特色。海南省琼剧院青年演员林艳表示,琼剧“走出来”让更多人看见,也连接起共同的文化情感。

  桂林艺术节艺委会成员、导演王潮歌表示,80年前“西南剧展”用戏剧的方式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今天也一样,戏剧最重要的力量是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文明互鉴,双向奔赴

  丝竹和鸣,东西交响。在桂林艺术节与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的舞台上,艺术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

演员正在表演东盟特色节目。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菲律宾《治愈者:阿达纳鸟》以“科里多”诗韵讲述奇幻治愈传说,印尼《罗罗·门杜特》用古典舞姿诉说爱与忠诚的绝唱,柬埔寨传统戏剧伴着昌克兰清脆的乐声演绎英雄史诗……来自东盟的视听盛宴让人仿佛置身于东南亚。缅甸木偶戏以真人演员在台上操纵木偶,观众周小天感叹:“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很幸福。”

  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汇聚双方优秀艺术院团和艺术家,共演出25场,并集中展出上百件艺术精品,涵盖传统乐器、戏剧头盔、木偶道具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素梅认为,这种交流加深了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现场演奏交响乐作品。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桂林艺术节连年在英国爱丁堡和法国阿维尼翁举办推介会,为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戏剧艺术要永葆生命力,既要扎根民族、不忘来路,更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桂林艺术节组委会主任郝戎说。

  文明之光,人间烟火

  文化盛事既要艺术高度,也需人间烟火。通过创新形式,古老唱腔拥有新颖叙事,舞美融入现代审美,戏剧从“高阁”走向大众。

演员正在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文化盛会正在让文化氛围深入城市肌理,深入人心。展演期间,南宁和桂林的城市商圈、学校和社区等,多元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城市的烟火气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在“筷意东南亚”2025中国—东盟(南宁)美食文化汇现场,各色美食香气四溢。特色舞蹈、民族乐器展演等节目轮番上演,市民游客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品味国际文化盛宴。

  “AI+文化”闪耀活动现场:音诗画《诗乐戏韵》让诗词“活”起来,《AI上霓裳羽衣》结合AI变身特效让传统汉服焕发数字魅力,AI主题曲《同一阳光下》由多国作者联创、学生共演。

游客在体验AI歌声合成项目。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连日来,经常可见游客们穿着汉服在景区、街巷拍照打卡,其中不乏外国人。观看戏剧后,外国女孩阿莱体验汉服并感叹“汉服超级棒,我很喜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表示,AI、VR等技术已应用于戏剧,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技术创新已然成为驱动当代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

  文化盛事展现的不仅是艺术的绚烂,更是文明在流动中互鉴、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图景。文化自信,正转化为可见的凝聚力与发展力,书写着中国与东盟美美与共的新篇章。(记者朱丽莉、陈露缘)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