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0月31日电(记者王浡)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十四五”时期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工作成效凸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度稳居全国第3名,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
“十四五”以来,广西累计发现动植物新物种249种,野生高等植物种数达10466种,消失百年的江旋螺在龙江、黔江和浔江相继重现。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大幅增长,白头叶猴从300多只增至1400多只,其保护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东黑冠长臂猿发展到5群40多只,涠洲岛海域布氏鲸累计识别超70头次,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接近500头,黑脸琵鹭、白脸琵鹭连续3年来到北部湾栖息。
广西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张兴赢介绍,广西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管理办法,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推进左右江、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面积89224公顷。连续8年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常态化遥感监测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整改违法违规问题153个,同时积极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和南宁国家植物园,筑牢物种生存繁衍生态屏障。
张兴赢表示,下一步,广西将持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统一监管,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持久发展优势。(完)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