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风雨桥上遇非遗-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9/27 20:36:49
来源:新华网

广西三江:风雨桥上遇非遗

字体: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侗族木构建筑穿梁接拱、立柱连枋大量使用榫卯结构,牢固缜密,具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木构建筑的代表之一。因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现有侗族风雨桥200余座,如三江宜阳风雨桥、程阳永济桥等。

  新华社记者 张枫 摄影报道

  ↑ 这是三江宜阳风雨桥。该桥横跨浔江之上,全长399.6米,宽28米。pagebreak
  ↑ 这是三江宜阳风雨桥。桥面设双向四车道。桥上共两层,二层建有跨桥人行通道。pagebreak
  
  ↑这是三江宜阳风雨桥。桥上建筑大量使用木质榫卯结构。pagebreak
  ↑ 这是程阳永济桥。该桥始建于1912年,建成于1924年,桥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pagebreak
   ↑ 这是程阳永济桥。桥上建筑大量使用木质榫卯结构。pagebreak
  ↑ 杨求诗在程阳永济桥上远眺。今年62岁的杨求诗曾参与建造三江宜阳风雨桥等多座侗族风雨桥,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pagebreak
  ↑ 杨求诗在木工车间用墨汁画出卯眼位置。杨求诗曾担任三江宜阳风雨桥的掌墨师,负责桥上建筑墨线定位、打眼制榫等重要工作。pagebreak
  ↑ 拼版图片。上图:记录卯眼信息的竹签。杨求诗说,每打通一个卯眼,工匠会用一根竹签记录信息,用于制作相应榫头。竹签上的文字、线段等符号体现卯眼位置、长度、宽度以及柱子轴线、直径等信息。下图:该竹签上的文字为“右后吊檐三枋”,指建造建筑物右侧后方吊檐的柱子从下往上数第三个卯眼。
【纠错】 【责任编辑: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