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西扎实推进“暖心民政”建设民生愿景变幸福实景
“只需花2块钱,就能吃饱一顿饭,还能结伴聊天。”贵港市平南县安怀镇旺官村慈善老年助餐爱心食堂,83岁的唐汉英是这里的常客;
“送孙女来社区托育园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看书。”南宁市青秀区银杉社区居民卢女士,对社区嵌入式综合服务中心感到满意……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落实落细到暖心民政的实践。一件件民生实事,一张张生活剪影,一个个开心笑脸,把民生愿景转化为各族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
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
9月12日,走进柳州市柳北区雅儒街道为老服务中心,82岁的韦风丽正手持画笔,专注临摹国画。
“中心的饭菜每天都不重样,在这里还能唱歌、画画,大家开开心心。”
每天上午9时,她准时来这里,与老伙伴们闲话家常。中午就在长者饭堂就餐,家门口的便捷养老服务,让辖区居民的晚年生活充满欢声笑语。
雅儒街道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芳介绍,该中心配有长者饭堂、老年大学、日间照料中心,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让养老变享老。
养老服务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问题。截至2024年底,广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81万,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
我区持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扩大优化养老服务供给。
截至目前,全区养老服务床位总数25.37万张,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28万个;建成13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6万户;建设老年食堂483家,全区18万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惠及40多万老年人。
在统筹城乡养老发展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特色路径。
南宁市健全居家社区设施网络,开展助浴、居家上门、长期护理等试点,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柳州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桂林市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
“唱山歌哩,这边唱来那边和……”在钦州市灵山县沙坪镇那琅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一边拍手一边唱歌。
该中心由闲置五保村改造而成,日间照料室、老年助餐爱心饭堂、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全村574名老人的“快乐驿站”。
据了解,针对五保村闲置多的问题,我区按照“留用一批、改造一批、转型一批、移交一批”的思路开展整治,目前已完成维修改造496个、转型发展616个、优化移交4001个,统一配备电视、厨具、桌椅等基本生活设施。
“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自治区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陈科吉介绍,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10多亿元发展农村养老服务。
牵手“童”行,微光如炬
“我想要一套课外书”“希望有一个新书包”……在广西儿童福利综合服务云平台上,一条条来自农村孩子的“微心愿”,被各地儿童主任认真记录、发布。
广西牵手“童”行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公益行动中的“点亮微心愿”贴心工程,今年已征集到3000多个孩子的“微心愿”。
各界爱心人士参与认领,为心怀梦想的孩子们点亮微光。
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区,广西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庞大。这些孩子在生活、教育、安全、心理等方面,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截至目前,全区已有5.1万名党员干部化身“爱心家长”,与7.27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对;组建起1700多名儿童督导员、1.6万名儿童主任的工作力量,织密织牢儿童关爱保护网。
今年9月,广西牵手“童”行——万名“爱心家长”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公益行动,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先进典型。
9月12日上午9时,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洒在院子中。钦州市儿童福利院热闹起来,孩子们有的在上特教课,有的在做康复训练。
“妈妈,妈妈——”福利院护理部副主任李明英走过来时,几个孩子老远就亲热地和她打招呼。
“李妈妈,你去哪儿了?我好几次到你办公室,都没看到你。”12岁的小雪说。小雪出生不久,就被送到福利院,是李明英照看长大的。经过精心护理,小雪羸弱的身体逐渐好转,性格变得活泼起来。
李明英从事儿童护理工作22年,曾荣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没有什么能比看到孩子们进步更让我们欣慰了。”李明英表示,她和同事的所有努力,都是期待福利院的孩子们健康成长。
据了解,目前我区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全部实现设区市一级集中养育,全区15家集中养育儿童的福利机构不断提高养、治、康、教服务水平,帮助孤残儿童更好融入社会。
自治区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副处长严晓军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区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16.22亿元。
对于考入高等院校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广西“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项目,共发放助学金超9000万元,惠及1万余人次。全区3.3万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79.32万名低保、特困儿童,全部获得分类医疗救助。
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41岁的邱先生来自玉林市陆川县,因车祸致残罹患尿毒症,全家4口借住南宁市青秀区亲戚家。
2020年,得益于“居住地申办低保”政策,邱先生一家被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如今每月可领取2020元低保金。2024年1月至2025年7月,共享受医疗救助3.6万元。
“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上门了解情况,帮我们落实各项救助政策,在异乡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邱先生感激地说。
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局负责人表示,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总目标,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兜牢民生底线——
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总人数为347.84万人,其中纳入城乡低保275.92万人、特困供养27.67万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完善救助体系——
我区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运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模式,加强低收入人员监测,确保救助精准及时。“十四五”以来,每年将约300万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特困供养等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累计临时救助142.2万人次。
提升服务效能——
我区在全国率先推进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改革,打破社会救助地区“隔阂”和户籍“壁垒”,其中南宁市获得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将符合条件的居住地申办低保55.78万人次纳入低保范围。
传递爱,收获爱
“我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我没有妈妈,但在我心里,蒙老师就是我的妈妈!”9月5日,在广西“慈善一日捐”活动上,广西中医药大学学生樊春艺,讲述与来宾市兴宾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蒙晓梅的故事时,不禁潸然泪下。
“是蒙老师改变了我的命运。”樊春艺来自来宾市忻城县大石山区,初中时,蒙晓梅帮她联系爱心人士资助;中考后,推荐她上免费的希望高中。
奶奶去世后,樊春艺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蒙晓梅抱着她说:“别怕,我一直在!”
传递爱,收获爱。
“其实,我也是喝百家奶长大的领养儿。”蒙晓梅说,受乡邻善意感召,她从做代课老师时就投身慈善事业,用32年时光,为600多个像樊春艺一样的孩子,撑起成长的天空。
近年来,广西不断健全覆盖自治区、市、县、乡、村的五级慈善组织网络,两年来推动县级慈善会增长208%;举办两届“八桂慈善奖”活动,让爱心善举蔚然成风。
百色市田林县的妇女麦琼方,46年用一根扁担挑着捐赠物资走进偏远村屯,资助125个孩子;广西慈善联合总会“桂善行·助医项目”为困难群众扫除病痛阴霾;扬翔集团单独或联合慈善组织倾情打造250家老年助餐爱心食堂……一个个善行义举,汇聚成温暖八桂的爱心暖流。
“十四五”期间,全区慈善组织每年接受捐赠总额6亿元左右,其中2024年达7.3亿元,同比增长约20%。
“解决了”“方便多了”“实事办得实、办得好”“幸福感更足了”……老百姓一句句朴实直白的话语,道出民生改善带来的真切获得感,绘就了各族群众生活的幸福底色。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民政系统将不断夯实民生基石,在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上聚焦聚力,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安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