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级肝健康促进项目落地广西,首批筛查揭示健康隐患 别让肝“着急”,你主动检测了吗
保证充足睡眠是养肝良方。 (本版图片素材由AI生成)
近日,中国居民肝脏健康促进项目在广西启动,项目组在南宁市青秀区已完成了首批1080例居民的免费肝脏健康筛查,结果显示居民的肝健康问题较突出。
筛查:
超过1/3受检居民有轻度及以上脂肪肝
据悉,中国居民肝脏健康促进项目在广西的首批筛查对象为南宁市青秀区居民。此次筛查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慢性肝病联盟指导下,由该项目的牵头执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广西医院”)联合南宁市青秀区卫健局共同开展,依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教授祁小龙创立的CHESS肝脏健康联盟,旨在通过早筛早诊、规范化治疗及长病程管理,提升慢性肝病防治水平。
记者从中山一院广西医院获悉,截至目前,首批筛查工作已顺利完成,共有来自南宁市青秀区的1080名18岁至92岁的居民参与了肝脏健康筛查。筛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涵盖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糖尿病相关指标、乙型+丙型肝炎病毒)、肝脏脂肪定量及肝硬度检测、肝吸虫病筛查等。
结果显示,在受检群体中,脂肪肝与肝纤维化问题不容忽视:轻度脂肪肝及以上检出率达35.09%,中度脂肪肝及以上为23.98%,重度脂肪肝为18.98%,即超过1/3的受检居民存在轻度及以上脂肪肝问题。在肝纤维化方面,轻度肝纤维化及以上检出率为13.05%,中度纤维化及以上为2.13%,重度纤维化及以上为0.93%。
据悉,此次筛查采用了弹性超声检测技术,“这是一种较新的检测方式,常规体检一般只显示脂肪肝的检查结果,但此次筛查除了能检测出受检者是否有脂肪肝,还能准确对脂肪肝进行定量及肝纤维化的程度评估。”该项目广西负责人、中山一院广西医院党委书记张国向记者介绍。
肝脏被称为“沉默的器官”,肝脏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出现症状时,病情已经进展严重。从健康的肝脏发展到肝癌的时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病情发展可能会长达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通常会经历脂肪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这些阶段,进而可能发展成肝癌。此次筛查结果也为居民敲响了警钟,肝脏疾病这一“沉默危机”已悄然潜伏在不少居民身上。
解读:
轻症早干预可逆转
据介绍,项目组还通过《中国居民肝脏健康促进项目调查问卷》,从饮食、吸烟、身体活动、家族病史等多个维度对筛查对象进行了调查,进一步研究肝脏健康的发病机制。
“从目前初步的检查情况看,导致居民患脂肪肝或肝纤维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张国说,一是病毒性感染因素。一些年纪偏大的居民,此前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可能会因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肝纤维化等问题。二是代谢性因素。人体的代谢问题与长期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如长期过量饮酒、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经常熬夜等,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继而导致脂肪肝等问题。三是肝吸虫感染因素。广西是肝吸虫病较流行的地区,今年7月,由中山一院广西医院研发出一种新的肝吸虫病检测方式——华·睾吸·核酸试剂盒检测,能显著提升肝吸虫早期感染的检出率。因此,在此次筛查中,也使用该检测方法,将肝吸虫病纳入了检查项目。
“脂肪肝、轻度肝纤维化在未合并重度纤维化或肝硬化时仍是可逆的,关键在早筛、早诊、早干预。”张国提醒,糖尿病患者比常人更容易患上脂肪肝或肝纤维化,如果发现自己血糖、血脂异常,或检查出已经有脂肪肝、肝纤维化问题,要糖肝共管,注意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加强运动,肥胖患者还要重视减重。
管理:
“三位一体”扎牢防护网
据悉,项目组将建立相关生物样本库,后续根据该项目的具体情况,或将免费筛查对象拓展到更多地区。
“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构建健康体检、疾病防治及长期管理‘三位一体’的重大慢性肝病防控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将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重大慢性肝病的服务能力,推动防、治、管深度融合,实现慢性肝病的防治结合。”张国表示。
下一步,项目组将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提供个体化、持续性的多学科联合的诊疗方案,涵盖生活方式医学指导、药物治疗、代谢管理等多个维度。建立社区—医院紧密型协作网络,强化基层联动。对社区管理的轻症脂肪肝、肝纤维化患者,中山一院广西医院专家将通过远程会诊、定期下沉指导、开设专病门诊、绿色通道等方式提供支持;对需要转诊的重症患者,确保无缝对接和优先诊治。
未来,基于项目产生的大样本、高质量队列数据,项目组还将深入开展针对广西地区人群的慢性肝病流行特征、干预效果评估、新型诊疗技术验证等研究,把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建议,持续提升区域肝病防治水平。(记者 关海芳 实习生 周佳佳 通讯员 王文娟 陈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