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发展焕新——广西推动能源革命助力高质量发展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8/16 11:35:42
来源:新华网

向绿而行 发展焕新——广西推动能源革命助力高质量发展观察

字体:

  新华社南宁8月15日电(记者王楚然)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是底色。广西有着“处处是桂林”的“诗和远方”,山清水秀生态美是这片土地的名片之一。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守护美丽生态,推动逐步释放“绿色红利”。如今,在八桂大地上,“绿色动能”澎湃,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广西贵港110千伏百花山风电场产生的绿色电能通过南方电网主电网送到千家万户。(韦振宏 摄)

  区域能源结构加速“向绿”

  新能源装机突破53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年均增速40.9%……近年来,广西的能源结构深度重构,呈现出从以水火为主发展为风光水火核蓄储多元协同的格局,风、光等新能源更是形成千万千瓦级集群。

  来自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广西电源总装机容量1.1亿千瓦,较2020年实现翻番,其中新能源装机成为广西第一大电源,占总装机的48.5%。光伏、风电装机容量相较于十年前更是实现规模性的高速发展。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与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网架结构、调度运行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介绍,针对新形势,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以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在网架方面,广西电网完善“四横两纵”500千伏主网架,实现变电站500千伏地市全覆盖、220千伏县域全覆盖。开展防冰抗冰、过载低电压、高峰负荷、网架攻坚、县域风险5个配电网专项行动,有效促进城乡供电基础设施均衡发展。

  在推动多元储能方面,抽水蓄能电站、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等储能应用有序推进。8月,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项目二期扩容升级工程进入投运倒计时,该项目标志着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截至目前,广西已建成37座储能“超级充电宝”,总规模近600万千瓦时,发挥储能“电网稳定器”作用,每年存储及释放电量约12亿千瓦时。

  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加速应用。在电网运行流程中,通过AI数字员工、调控智能体、“人工智能算法+人工预报员”等应用,“技术赋能+精准调度”的智能体系不断构建。同时,广西持续完善邀约填谷充电场景的市场化机制,将车网互动资源纳入低谷电力消纳交易机制,并将车网互动资源聚合成虚拟电厂,参与电力调峰市场,实现精细化响应。

  “广西已实现全区14个设区市车网互动站点全覆盖,还在河池市东兰县投运了全区首个乡村区域智慧能源站——东兰综合能源站,在宾阳建设了古辣稻花香里综合能源示范站等,可以满足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等车网互动业务需求,为农村地区推广车网互动提供示范。”南方电网广西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谈自强说。

广西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向“新”向“绿”转型。图为桂林市兴安县摩天岭风电场。(马华斌 摄)

  绿电交易走向“需求驱动”

  广西既与粤港澳大湾区相邻,又具有面向东盟的优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近年来,机械制造、铝业、钢铁等广西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绿电消费潜能持续释放。

  据介绍,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着力健全电力市场完善机制,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2023年在南网率先推动集中式新能源全覆盖参与结算试运行,2024年推动南网最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报量报价”参与全月结算试运行。自今年6月28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以来,广西作为“西电东送”重要枢纽,以现货市场建设为契机,立足自身能源资源禀赋与市场特点,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今年以来,广西还积极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目前,广西已实现陆上集中式新能源全电量入市,打破新能源“保量保价”模式。

  来自广西电力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广西开展绿电交易38批次,交易绿电量达10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07%,绿电平均交易价格同比下降27.15%,绿电市场逐步从“政策驱动”走向“需求驱动”。

  一些服务举措也在同步跟进。在首府南宁,南方电网广西南宁供电局深入推进“双首席”服务机制,组建跨专业柔性团队,深度联动政府部门,推动“移动变电站+临时线路+政府用地”方案落地,不到半个月就投产了110千伏移动车载变电站,满足开发区15家重点企业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

  在柳州,广西电网公司为当地汽车产业强链补链注入绿电,服务东风柳汽等9家链上重点企业分布式光伏项目以“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并网,夏季月均使用光伏电量超过500万千瓦时,大幅提升了绿电使用率。

  此外,依托“碳电寻源”系统,广西超1.4万电力市场用户通过手机就能一键查询“数字碳账单”,精准了解本企业和所在区域、行业的用电及碳排放情况,进一步优化自身能源管理。

南方电网广西桂林供电局对输电线路进行无人机巡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莫希涛 摄)

  多维协同实践打造零碳生态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是代表。正值暑期出游热潮,在邻近20元人民币取景“打卡地”的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不少游客来到村里散步、拍照。

  近两年时间里,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成功拆除横跨漓江景区核心区域的电网线路11处,大河背村3条10千伏跨江电力线路也悄然消失。在漓江景区,1200艘电动竹筏实现“油改电”,阳朔杨堤码头、大河背码头、观莲码头3座换电站投产,年减碳量2493吨。

  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网络不断织密。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牵头发起全国首个能源电力领域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产学研用融合的公益性组织——桂林零碳绿电联盟,涵盖能源、制造、科研等领域60余家单位,并以数智化手段打通“电”与“碳”的脉络。

  多方合力下,绿色实践已从漓江两岸向更广处延伸,从生态保护拓展至多维协同实践,形成零碳发展的生态圈。在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南宁市宾阳县,“分布式光伏+农光互补”模式让荒坡变身“阳光银行”,一些村民还办起了“全电民宿”。全县建成6座集中式光伏电站、8座集中式风电场,近7千户安装了分布式屋顶光伏,150余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既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也输出清洁电力。

  在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中,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美丽中国 低碳能源”——广西电网公司生态价值链整合商助力社会降碳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如今,在广西,3100个电气化村星罗棋布,1905座乡镇充电站守护绿色出行,零碳示范区以及零碳供电所、零碳综合能源站等各类应用场景成燎原之势。(完)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