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 增值金山银山 广西水土保持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8/15 11:01:11
来源:广西日报

守护绿水青山 增值金山银山 广西水土保持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字体:

  原标题:守护绿水青山 增值金山银山 广西水土保持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亦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连续七年双下降。在持续厚植生态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取得明显成效。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守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是广西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十四五”以来,广西水利系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坚持夯实基础与创新发展,强化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和人为水土流失严格监管。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7719.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3.64万平方公里,全区水土保持率已提升至84.69%,为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区3个县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1个科技示范基地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及3个生产建设项目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

  一是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依法组织开展国家级、自治区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域及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的划定工作,建立广西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了差别化保护治理措施。二是关口前移强化防控。自治区水利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相关规划征求水土保持意见工作的通知》,从规划阶段强化水土流失防控。三是加强重点区域预防保护。充分发挥天然禀赋好的优势,推进水土流失自然修复。2024年起,启动水土流失自然修复项目,通过自然封禁等措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7平方公里。

  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一是加强部门协同监管。自治区水利厅会同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林业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系列文件,新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管行业、管建设、管生产必须管水保”,推动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水土保持协同监管职责。二是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新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系统规范了从方案编报审批、方案实施、设施验收到监督检查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参建各方职责,放宽编报报告表标准,新增水土保持设施运营管理职责。配套《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要点》及持续优化的政务服务流程,显著提升了水土保持监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水平。三是构建“遥感+AI”新模式赋能水土流失监管。组织研发“HydrSAI人为扰动图斑智能识别模型”,构建“天上看、智能判、地上查”的立体化水土流失监管体系,将全区水土保持遥感监管频次由一年两期提升至每月一期,有效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和建设活动状况的实时、动态、全域掌控。

  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

  一是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399项,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50条。自2023起,连续三年将水土保持项目纳入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从中央财政和自治区本级财政落实近3亿元资金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二是试点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选定桂林市灵川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第一批广西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试点县,探索建设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治理样板。三是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标准化建设。划定全区15377条小流域边界,为项目区选择、精准治理和监管提供依据;编制《广西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典型设计手册》和《广西水土保持工程高效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指南》,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在工作中使用。

  持续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

  一是建立水土保持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为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将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纳入美丽广西建设专项考核,高位推动全区水土保持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启动水土保持监测评价预警能力建设项目,加快智慧水土保持建设,为基础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邀请水土保持行业院士专家参加“八桂之约·院士专家冬令营”,积极引进院士团队开展喀斯特地区、漓江流域水土资源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等水土保持基础研究,为科学推进预防治理提供支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广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和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取得积极进展。

  水土保持碳汇锚定“双碳”目标显担当

  2024年9月21日,珠江流域、西南石漠化地区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桂林市灵川县成功签约,迈出了广西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价值实现的第一步,展现了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中的广西担当。本次交易水土保持碳汇2.24万吨,总金额112万元,项目收益用于小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或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以及流域内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创收共富,碳汇交易成本等。

  此次交易证明了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积累的碳汇效益,无需依赖砍伐或采摘林木资源,就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辟了新的实践通道。与此同时,自治区水利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签署了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构建支持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长效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广西(中国—东盟)绿色水经济交易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自治区水利厅与北部湾产权交易所集团合作建设,将为水土保持碳汇、水利产业资源等绿色水经济要素的市场交易提供专业支撑。从首单交易的落地,到金融支持的深化,再到专业交易平台的启动,这一系列动作环环相扣,共同为广西发展绿色水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制度保障。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突破

  2025年3月18日,全区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在南宁成功签约,成交金额802.8万元,涉及4个流域,分别是梧州市苍梧县黑石组小流域、桂林市阳朔县北沟村小流域、桂林市灵川县黄沙河小流域和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三古小流域。苍梧六堡的茶船古道、阳朔金宝河的山水画卷、灵川黄沙河的草长莺飞、金秀三古的瑶乡云境,这些绿水青山如今正在加速向金山银山蝶变。这是继实现珠江流域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之后,广西水利领域又一项里程碑式的改革创新。2025年7月29日,平陆运河(灵山县段)SP02堆存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完成竞价摘牌,成交金额184.78万元,这标志着全国首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在世纪工程平陆运河落地实现,也是平陆运河打造绿色工程的重要成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投资主体、培育主体会同产权主体灵山县旧州镇长基村民委员会、沙坪镇古天村民委员会作为出让方,共同享有本次交易的收益权,交易收益主要用于反哺SP02堆存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或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以及流域内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创收共富,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成本等。生产建设项目综合利用“弃渣”、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弃渣场”,是生产建设项目高水平建设绿色工程的有益探索;堆存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交易,是充分培育其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拓展和创新。

  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广西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实践再添新例。今年3月,自治区水利厅以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为契机,启动全流域“水保生态共富”试点,选定阳朔县金宝河流域、灵川县黄沙河流域、永福县茅江流域、苍梧县六堡河流域和金秀瑶族自治县滴水河流域等5个流域,通过统筹生态保护与开发,盘活水土保持带来的生态价值。其中,灵川县创新运用水安全保障导向(WOD)的发展模式,构建起“水利+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产业联动链条,通过水利等项目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特色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规模化运营和一体化实施,将农业、旅游业等经营收益切实投入到流域治理保护、乡村共同富裕中去,推动水生态产品价值持续增长和转化,形成“生态保护—价值转化—反哺治理”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改善了项目收益结构,成功吸引了金融支持。今年8月上旬,该项目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5.5亿元授信,成为全国首个成功融资的WOD项目。

  “水保生态共富”为整体规划提供了平台,WOD模式打通了“以水兴产、以产养水”的路径,绿色金融则为这类生态治理项目注入了活水。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拓宽了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增强了投资信心,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绿色发展新路,让守护绿水青山的行动切实惠及地方发展和百姓生活。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广西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干一年、想三年、看十年,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筑牢我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力量。(本文由自治区水利厅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