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广西实践-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8/15 09:14:45
来源:广西日报

“两山”理念的广西实践

字体:

  原标题:“两山”理念的广西实践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二十载实践征程中,“两山”理念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也成为广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遵循。

  钦州市犀丽湾“涅槃重生”,入选14个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优秀案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广西智慧”;崇左市白头叶猴由2003年的598只增加到当下的1400多只,相关保护案例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讲述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来宾市忻城县另辟蹊径治理“地球之癌”,从被联合国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蝶变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书写华夏大地“两山”转化的新传奇……

  近年来,广西用一个个生动实践,将“两山”理念不断具象化。

  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

  八月初秋暮色四合时分,钦州市犀丽湾的弧形沙滩渐渐苏醒。2.8公里长的银白沙岸被夕阳染成金红色,海浪在修复后的滩面上编织蕾丝般的花边。

  一位赤脚小女孩蹲在水线处,专注地挖着沙坑,突然惊喜地举起一枚粉紫色海螺:“妈妈,宝石!”她的欢呼声融入潮汐的韵律里。不远处,网红灯塔“乌雷”的白色塔身,正被晚霞浸染成暖橙色。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提着裙摆在礁石上辗转。摄影师高声指导:“看灯塔!落日正好在塔尖!”人群默契地稍作避让,让镜头捕捉这完美瞬间。

  3年前,这里的黄昏却是另一番景象。大环村老渔民黄乾坐在修好的防波堤上,指向如今孩童嬉戏的区域:“那时沙滩窄得像条带子,游客踩的不是沙子,而是贝壳和碎石!”他脚下延伸的抛石沙坝,正是治愈海岸创伤的关键。

  回首往昔,形似弯月、坐拥2.8公里砂质岸线的犀丽湾,本是钦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汉代商船从这里启航下南洋,隋代“安州”的名号在此定格,渔民们盼望着能世世代代以蚝排、渔网续写碧海蓝天的美好诗篇。可是,因犀丽湾直面北部湾开阔海域,常年受到风暴潮与海浪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岸段多处崩塌,防护林根基裸露,抵御风险能力锐减。2021年5月天文大潮来袭时,沙滩被侵蚀,海浪咆哮着逼近民宅,这处“活化石”一度濒临消失。

  “犀丽湾风景区在2020年9月就开张营业,但由于景区受海浪侵蚀较严重,游客可游玩的地方有限,旅游旺季的人流量一直上不去。”负责犀丽湾景区运营的广西海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管邹涛回忆。彼时,人们对此处滨海风光的体验感不断下降,甚至曾有游客戏称:“真是花门票钱来看黄泥水!”

  转折始于2022年。在自治区海洋局的指导下,钦州市创新采用“生态保护修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中央财政并引入社会资本,累计建设抛石沙坝200米、整治滩面82.72公顷,打造了沙滩、护坡、防护林等海岸综合防护体系。

  如今,修复后的犀丽湾重现美丽海岸线,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绿化覆盖率超过80%,形成了集生态景观、休闲健身、防风固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沙滩森林公园,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获评第三批“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游客从“看了就走”“玩了就走”向“住了还不想走”转变。

  犀丽湾的“涅槃重生”,同样得到了国际认可。今年6月9日于法国尼斯开幕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上,14个全球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优秀案例发布。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海湾,以唯一海岸线修复案例的身份跻身榜单,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广西智慧”。

  记者从自治区海洋局了解到,近年来,广西坚持陆海统筹,着力构建“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除钦州市犀丽湾外,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被列为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我们通过创新构建岸线综合立体防护体系,实现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并非只为修复而修复,更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谢瑾瑜感慨,“这不仅是中国生态修复的重要成果,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沿海到内陆,生态修复在桂北讲述着另一种版本的美丽中国故事。

  夏秋之交的荔浦市,在荔江国家湿地公园荔江湾洲心岛上,茂密草木间分布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水塘。塘中小鱼游弋,塘边小龟爬行,芦苇上蜘蛛结网,草根旁蚯蚓蠕动,灌木枝条上停歇着小鸟。

  荔浦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回忆说,10多年前的荔江湾洲心岛,以及荔江国家湿地公园内众多沙洲和天然岛屿,因历史采砂和洪水冲刷,河道中形成大量砾石浅滩,砾石裸露,植被覆盖率仅15%,生态功能下降。2022年,广西投入1.15亿元实施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让该公园实现了美丽蝶变。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漓江山水工程”子项目之一。

  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第二批山水工程,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保持漓江山水原真性为核心,总投资54.91亿元,划分三大分区、14个单元,实施八大类83个子项目,对漓江流域受损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修复面积达47664公顷,全力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该项目于2022年启动,目前已近尾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初显。

  持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夏秋之交,在石山环绕的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昆仑村渠楠屯,绿意盎然,瓜果飘香。不远处,孟通山下的一块山间巨石上,五六只白头叶猴坐成一排,互相梳理毛发。相隔20多米的旱地里,村民们正在剥收玉米,交谈声丝毫打扰不到这些“石山精灵”的“晨会”。

  “快看!正在‘梳头发’的是猴王,一旁坐在树杈上摘龙眼吃的是它的‘王妃’之一。嘘!它们一家昨晚睡在对面的‘猴山’石洞里。”在渠楠自然教育中心的观猴平台,14岁的张明哲压低声音对身后的访客说,手中的望远镜捕捉着这些“邻居”的生活细节。作为渠楠屯“青草社”的“小小导赏员”之一,这位壮家少年曾是害羞的“闷葫芦”,如今能熟练地为游客描述白头叶猴的社会结构。

  白头叶猴被誉为“石山精灵”,是全球20多种极度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目前,其主要分布在崇左市境内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岩溶石山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作为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壮族村寨,渠楠屯地处喀斯特石山丘陵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白头叶猴的重要栖息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因毁林开荒、非法盗猎等人类活动影响,白头叶猴栖息地萎缩,种群数量锐减。

  为了对白头叶猴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抢救性保护,2005年,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渠楠屯成立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配套的“青草社”汇聚了村里6—15岁的孩子,他们清理垃圾、宣传白头叶猴保护知识,用稚嫩行动唤醒成人生态意识。

  “社区保护地成立前,由于各种原因,渠楠的人居环境差,生活垃圾乱扔,全屯‘臭’名远扬;盗猎野生动物、偷挖名贵野生植物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自然环境受到影响,白头叶猴老远见到人就跑了。”作为一名巡护队员,渠楠屯村民黄娥燕见证着变迁。社区保护地成立以来,渠楠屯白头叶猴的出生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石山植被不断恢复,盗猎盗采、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现象基本杜绝。

  2019年,渠楠屯还通过合作共建自然教育基地接待体验者,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1000人以上,村集体每年增收约10万元。随着村民收入增加,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也持续得到改善,村子越来越漂亮。2021年,由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申报的《广西渠楠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治理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BD COP15)发布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标志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人猴共生智慧赢得了世界瞩目。

  广西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目前,全区共建立223处自然保护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数10466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截至2024年底,在自然保护地及周边范围,白头叶猴数量由2003年的598只增加到1400多只,东黑冠长臂猿(中国境内)种群数量从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到5群39只,瑶山鳄蜥野外种群数量近510只。

  伴随着内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增长,高等海洋生物也在“回归”广西近岸海域。

  布氏鲸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须鲸之一,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它们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在北部湾海域,2018年以来,布氏鲸累计识别头数超70头,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成为良好海洋生态的表征。

  今年5月20日,在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发布《北部湾涠洲岛观鲸护鲸指南》和《北部湾三娘湾观豚护豚指南》,科学引导公众科学文明观鲸护鲸、观豚护豚,构建生态友好型文明观鲸理念,更好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安全。

  “在北部湾的碧波之下,布氏鲸、中华白海豚以磅礴之姿跃出湛蓝海面,它们追逐着丰饶的鱼群,是海洋生态健康和‘两山’理念在广西回响的灵动注脚。”认真研读了这两份指南的网友张先生感慨地说,“人人都是文明观鲸、观豚的第一责任人,人人都可以为保护海洋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八月初秋,地处桂中腹地的忻城县北更乡弄兰村,一丛丛金银花藤蔓在石缝中不屈不挠地攀爬生长,勾勒出“中国金银花之乡”独特的生态之美。

  “以前,这片石头山可是种什么都不长,乡亲们在石漠化地里谋生很艰辛。现在,专家们开出的‘任豆树+金银花’等‘药方’,帮我们治好了‘地球之癌’。”抚今追昔,村民蓝启红眼中闪着苦尽甘来的泪光。

  10多年前,蓝启红家开始试种金银花并成功脱贫。如今,他已成为当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24年,合作社销售干花约3吨,销售额超200万元。在整个忻城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形成了包含种植、脱水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银”之花。

  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的忻城县,曾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核心区域,石漠化面积一度达到944.2平方公里,部分地区甚至被联合国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忻城群山光秃秃,遍野石头像白骨;遥看老鼠山上过,是公是母辨得出。”20年前,这首忻城县北更乡农民自编自唱的山歌流传一时,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石漠化的严重情况。

  面对贫瘠的土地,世代居住于此的壮、瑶儿女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向脆弱生态索取,还是蹚出一条新路?

  在“两山”实践中,忻城县从“资源索取”式老路向“生态回馈”式新路易辙,创新实施了北更乡“点石成金”石漠化综合治理、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循环、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产业融合发展等一批典型实践项目,让“红水”变成绿水,让“石山”变成青山。

  这些年来,忻城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0%提升至67.22%,石漠化面积减少500余平方公里。2023年,这个曾经“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自治区来宾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徐凡珍,见证着这场深刻的变迁。她欣喜地说:“今日的忻城,山峦层林尽染,田野蓝绿交融。安东乡桑蚕全产业链基地里,技术员通过智慧蚕房管家系统监测桑园墒情;思练镇的牧草加工厂里,玉米秸秆通过生产线加工成牛羊饲料;北更乡的山坡上,村民在金银花丛中欢快采摘;红水河畔的六纳村民宿里,游客品尝着桑叶茶……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正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

  一地一域的绿色发展,折射出的是全局全域之变。

  20年来,伴随着“两山”理念在八桂大地的回响,更多的行业领域正逐渐实现历史性的绿色蝶变——

  作为我国重点集体林区,广西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最多的国家储备林,林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特色优势明显。2009年以来,广西连续16年每年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随着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林票”“碳票”不仅“绿”了山林,还“富”了林农,让“绿富共赢、绿富同兴”有了充足的“绿色家底”。

  据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介绍,近年来,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逐年攀升,2024年达到1.069万亿元,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南宁、桂林、贵港等市林草产业总产值规模均超千亿元。2025年上半年,广西持续推进广西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林业行业统计口径,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达5495亿元,同比增长24.3%;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口径,林业产值增速达8.3%,连续10个季度领跑农林牧渔业。

  此外,作为农业大省(区),广西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成功升级打造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等多个千亿元产业,其中横州市茉莉花等12个品牌入选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入选品牌数量排名全国第二,品牌总价值达906.8亿元。

  在生态工业方面,广西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振兴,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推进亿元以上补链强链延链项目超3700项,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十。

  在生态服务业方面,广西积极整合生态优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长寿文化、边关风情等特色资源,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良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桂林山水养生、巴马长寿养生、北部湾滨海度假养生、西江壮瑶医保健养生等康养旅游线路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广西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8年的91.6%提升至2024年的97.1%,今年上半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PM2.5浓度降至28.5微克/立方米;2018年以来,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达到96%以上;2021年以来,桂林漓江、南宁那考河、桂林灵渠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或提名案例;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排名中,广西有7个设区市进入前10名;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均为“优”,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2023年以来,北海银滩、北海涠洲岛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北部湾的鲸歌、漓江上的渔火、崇左秘境的猴跃……在“两山”理念指导下,20年来,广西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海更碧,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共同勾勒出一幅辽阔而壮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统稿记者余锋 采写记者刘琴、王艳群、曹丽媛、唐广生、莫迪)

【纠错】 【责任编辑: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