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各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8/14 10:56:45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各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字体:

  原标题:广西各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脚步声 声声叩心门

  边境线上,他们将“行走的思政课”开在界碑旁;田间地头,他们用课堂知识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品味非遗,他们用镜头记录瑰宝传承的匠心独运;基层一线,他们用专业知识传递着最质朴的关怀……2025年暑期,广西各高校青年学子们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深入八桂大地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融入广袤大地。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服务基层,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挥洒汗水、践行担当。

  思政铸魂 行走课堂厚植家国情怀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西各高校将“三下乡”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载体,让青年学子在红色沃土中汲取奋进力量。

  7月9—12日,广西大学组织40余名师生,把课堂搬到界碑旁,在东兴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

  重温一段段光辉历史,同学们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知识、政治智慧、革命力量,深刻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广西科技大学青年宣讲团成员也走进了东兴市。他们用青春视角讲透大道理,让“东盟翻译官”助力边关交流,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边境线生根发芽。

  “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们在走访红色基地、调研地方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还通过实践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与文化传播紧密结合,在服务中不断锤炼专业本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中。”来自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团长苏杨杰分享道。

  科技赋能 智汇乡村破解发展难题

  当高校课堂的专业理论与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碰撞,科技如何去为乡村振兴注入看得见、摸得着的动能?

  “以前凭老经验施肥打药,现在有了这‘智慧眼’,农药成本大大降低!”融安县泗顶镇的金桔园里,果农李大哥滑动着手机上的监测报告,脸上满是笑意。数天来,广西科技大学“智飞苍穹”服务队操控的无人机掠过翠绿枝头,旋翼下的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墒情、病虫害踪迹,数据瞬间传至终端,生成一份份精准种植方案。

  无人机技术,在不同的乡土场景中绽放出别样的价值。在田东县那拔镇平王村甫必屯的芒果园里,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智能装备工程学院实践团带来的无人机平稳起飞,按设定路线精准洒药,破解当地芒果种植痛点——传统喷洒效率低、农药浪费多。“这铁疙瘩真能比人喷得匀?”面对果农老李的怀疑与好奇,成员们用通俗语言讲解无人机“精准控量、省工省力”的优势,让围观的村民更信服。

  技术的种子不仅要播撒在田间地头,更要种进孩子们的心田。“无人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呀?”金秀瑶族自治县龙坪村,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队搬出微型无人机,用生动语言将复杂飞行原理化作趣味故事,教会孩子们自己操控。当飞行器腾空而起时,孩子们兴奋得跳起来:“看!它真的听我指挥!”

  文化传承 非遗瑰宝绽放时代光彩

  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记录者,更是践行者与传播者。

  在南丹县怀里村,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丹山靛韵”实践团的学子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金秀展开了一场“智慧对话”。他们用数字技术为古老的瑶族扎染技艺注入新活力:通过3D扫描建立纹样数据库,将太阳纹、云纹等传统图案进行数字化存档;运用AI设计工具,开发出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在非遗扎染手工坊里,同学们还搭建了云上课堂,直播讲解扎染技艺、讲述民族团结故事,首场便获2万余点赞。“直播课把蓝白布的故事讲到了网友心坎里,这份用心就是推动乡村振兴最鲜活的青春力量!”怀里村第一书记点赞道。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子们来到上古陈村追寻黄泥鼓的千年回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盘金海老人手把手教授学子们独门绝技——用特定比例的黄泥浆糊制鼓面。“这鼓声,是我们瑶族的魂。”盘金海边说,队员们边用微距镜头记录下每一个制作细节。

  “非遗的活态传承,关键是要‘活’在当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同学张祖君说,“我们不仅是学习者、记录者,更要努力成为传播者、践行者。我们将把非遗的魅力带回校园、带向社会!”

  民生服务 青春阳光温暖百姓心田

  如何让艺术设计真正为乡村振兴赋能?暑假“三下乡”期间,这个曾经萦绕在广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方家骏心头的疑问,在大新县堪圩乡拔浪村的田间地头找到了答案。七月的骄阳下,方家骏和同学们蹲在珍珠鸭养殖场,细致观察鸭群的每一个动作神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设计灵感。“我们不仅要设计一个可爱的形象,更要讲好属于拔浪村的故事。”方家骏说。

  与此同时,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新安村的云雾茶园里,另一群年轻人正在书写着不一样的青春故事。凌晨4时,天还未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们已经背着茶篓,踩着露水上山了。“一芽两叶是最佳采摘标准。”茶农手把手的指导,让这些平日与机械打交道的“工科生”很快掌握了采茶要领。在制茶车间,他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杀青温度,生怕辜负了这一季的春茶。

  在东兴市江平镇,广西医科大学实践团来到万尾村开展用药知识问卷调查。学生莫妹雪在整理问卷时发现,边境地区群众错用药品的情况时有发生,安全用药意识亟待提升。于是,他们耐心地为村民讲解药品储存、过期药品处理、安全用药等知识。“这些年轻人教的用药方法,我们一听就懂!”一位京族老人开心地说。

  广西医科大学1200余名师生组成46支实践团,足迹遍布南宁、钦州、百色等地,累计服务8万余人次;

  广西中医药大学“医缕阳光”团队在南宁市邕宁区中和镇开展中医义诊,学生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健康服务,获得村民点赞;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心守护”实践团创新“健康科普+非遗体验”模式,在龙胜、凤山等地开展急救培训,帮助500余名群众掌握心肺复苏等技能……

  青春的脚步,最终要落在服务人民、温暖民心上。正如一位参与服务的同学所说:“当我们看到老乡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时,才真正懂得了青春的意义。”(记者 秦婷 黄玲娜 实习生 姜敏思)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