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西藤县:执矿山复绿之笔 绘就生态新画卷
走进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广西梧州市藤县藤州镇平政村八塘陶瓷土矿,但见整个矿山如同一道美丽的风景。山上,挖掘机在林间穿行;山坡,雨水收集沉淀池清波荡漾;山下,农户在田间扶犁耕作。昔日“山上开矿、山下遭殃”的景象已成为历史。
藤县自然资源局矿产资源管理股负责人说:“智能化运行带来规范化管理,是各个矿区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底蕴。”
藤县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花岗岩、高岭土等多种重要矿产,且探明储量矿床众多,共有有证矿山26座(其中陶瓷土矿、砖瓦用砂岩矿为露天矿山共24座),露天矿山“边开采、边复绿”比例达100%。近年来,藤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累计投入资金约1.3亿元,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8座、市级绿色矿山5座,做到应建尽建,实现矿山生产的绿色化、智慧化、集约化转型,持续推动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图为北辰矿区绿化前场景(藤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北辰矿区绿化后场景(藤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转变绿色矿山建设观念
2020年以来,藤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实施、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工作思路,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梧州市关于加快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的政策,引导企业转变观念。
过去,部分企业将绿色矿山建设视为行政要求下的被动任务,存在“达标即止”的应付心态。如今,藤县根据国家绿色矿山激励支持政策,要求所有在建矿山、新设采矿权矿山、技改扩能矿山均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建设,在正式投产时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并争取矿山企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绿色转型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了从“要我创建”到“我要创建”的转变。
此外,早期矿山粗放开采的传统模式,导致矿山裸露面积大,生态环境治理难、成本高。高昂的治理成本倒逼矿山企业从“不愿复绿”到“主动复绿”,逐渐算清了“生态账”,自主做到“边开采、边修复”,降低后期修复治理成本,延长了矿山的开采周期,还通过改造光伏发电站等新模式增加收益,综合效益远超预期。
采用差异化复绿方式
在绿色矿山建设中,“一刀切”的复绿模式已难以满足不同矿区的生态修复需求。近年来,藤县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差异化复绿技术,18座露天在产矿山根据自治区生态修复中心编制的“一矿一策”矿山生态修复实施方案,针对不同矿区条件,采用差异化复绿手段,以高标准进行生态修复,显著提升了复绿成效。
塘步镇3家陶瓷土企业采取种植桉树结合撒播草籽,八塘矿区结合种植秋枫、榕树等乡土树种,新庆化大公司、藤州鸿意公司、天平桂山公司等企业在复垦区域种植了木薯、花生、西瓜等有机蔬菜、瓜果,缩短土地裸露时间,控制水土流失。
八塘、北辰等矿山矿区采用“阶梯式开采+分层削坡”技术,通过挂网喷播、覆土种植等技术修复终采边坡,确保边坡稳定性。
据悉,经过差异化修复后,藤县露天矿山植被覆盖率从20%提升至80%以上,2024年藤县水土保持率为93.64%,已提前达到自治区目标值80%要求。
智慧矿山建设和绿色生产成效显著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藤县矿山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化开采与绿色生产新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桂山企业率先建成边坡在线监测监控联网系统、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矿山安全的24小时智能预警;北辰公司创新打造数字矿山管控平台,将生产、设备、财务等六大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增设地质环境监控点,构建起全方位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矿山生产统一调度、安全实时监控;锋源公司使用平板智能操控系统,实现生产设备远程集中控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各矿区还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将生产用水、雨水收集经处理后循环利用,降低生产用水能耗;妥善处置采矿废石和尾矿,提升固废处置率,北辰、荣飞企业固废处置率达100%。
“光伏+复绿”激活废弃矿山“新生密码”
藤县创新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价值转化,通过“光伏+复绿”双轮驱动,让昔日荒芜的矿区焕发新生机。在平福乡桃花矿区,总投资1.2亿元的废旧矿区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2373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0.7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88万吨,有效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收。桂山矿区采用“速生植被+乡土树种”的科学复绿方案,在250余亩可绿化区域种植相思树等适生植物,矿区绿化覆盖率达到可绿化区域面积的100%,矿区生态屏障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
近年来,藤县按照“自然修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统筹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综合治理。
藤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覆盖15个治理图斑,划分8个修复区,修复面积约51.44公顷,总投资约550万元,综合运用三大修复技术体系,打造了矿山生态修复的示范样板。
一是土壤重构技术,通过客土回填、添加有机质和改良剂,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得以快速恢复,让贫瘠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为植被生长提供了肥沃的“温床”。二是植被群落精准修复技术,筛选出耐贫瘠、抗逆性强的先锋植物,搭配本地适生树种,构建起稳定的植被群落,为裸露的岩壁披上了“绿装”,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是地形地貌重塑技术,通过削坡减载、修建阶梯式平台和设置导排水系统,将矿山改造成缓坡,稳定地质结构,消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
目前,项目涉及的8个子项目已全部完成修复并通过阶段性验收。
下一步,藤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健全长效机制,利用当前废弃矿山修复的利好政策,因地制宜,鼓励引导矿山企业将废弃矿山修复为耕地、建设用地或者其他绿色转型利用项目,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崔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