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正值龙眼丰收季节,享有“中国桂圆之乡”美誉的广西博白县迎来桂圆加工旺季。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博白桂圆肉以“干爽成粒、色泽金黄、清甜可口”等特质广受市场青睐。
在博白县三滩镇,桂圆肉加工是当地传统特色产业。走进广西社根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用特制工具熟练挖取龙眼鲜果果核。

村民围坐一起剥龙眼果核
“目前公司有200多名工人投入生产,每天加工鲜果约1.5万斤,今年预计加工总量达100万斤,成品桂圆肉将超过12万斤。”公司负责人何庆威介绍。随着龙眼鲜果集中上市,三滩镇各加工点都在加紧生产,保障产品品质与市场供应。
桂圆加工是三滩镇及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每年桂圆加工季,大量村民都参与其中,家庭作坊是主要生产形式之一。“我每年暑假都来挖龙眼核,一天能处理90斤左右,赚点生活费挺不错。”三滩镇建中村村民冯秋生说。据统计,全县从事桂圆加工等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约10万人。

何庆威展示烘干的桂圆肉

烘干的桂圆肉
在传统加工的基础上,龙头企业正加快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博白县桂圆加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广西涛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条,研发了包括桂圆肉、桂圆人参羹、桂圆糕等在内的二十多个深加工产品。

广西涛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桂圆产品
“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互联网’模式,带动周边600多户农户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娇娇介绍。
近两年,该公司累计加工龙眼鲜果超800万斤,通过建设标准化净化车间、引入冷链仓储和产品溯源技术,其桂圆肉产品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并出口至新加坡、加拿大等市场。
得益于产业升级和品质保障,博白桂圆肉因卖相佳、肉厚香醇、附加值高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现在每天能收到3000多斤桂圆肉,过段时间预计每天能收8000到10000斤,产品主要销往广州、南宁、湛江等地,今年预计收购总量不低于100吨。”收购商刘陶军说。
据统计,博白县目前龙眼种植面积约12万亩,主要品种有石硖、广眼等,今年鲜果产量预计达8.57万吨。除部分鲜果直供市场外,加工产业集中在三滩、亚山、凤山、径口等镇。预计全年可加工桂圆肉8300吨、桂圆干600-700吨,产业产值超8亿元。
在政策引导下,博白县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改良种植结构,依托加工企业发展观光采摘,通过电商销售实现三产融合,借助品牌宣传提升市场认可度。2024年“博白桂圆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价值达5.37亿元,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甘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