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层探测到智能预警 震灾风险防治为平陆运河建设保驾护航-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8/09 16:24:06
来源:新华网

从断层探测到智能预警 震灾风险防治为平陆运河建设保驾护航

字体:

  新华网南宁8月9日电(记者黄韬铭、邹雨沁)骄阳似火,广西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不少工程机械来回穿梭。从高空俯瞰,运河工程越过群山蜿蜒南行百余公里,就来到广阔大海前。

  广西近海多江,水系发达,但大部分自西向东流。这条南北走向的运河修通后,广西乃至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货物无需再绕道珠三角,可直接从北部湾出海,航程缩短,效率提升。

  承载着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梦想,平陆运河建设者劈山开路,连续奋战。但想让“一江春水向南流”,还需通过地上、地下的诸多考验。

  地下探清楚,是确保运河畅行的前提。

  “把地层想象成一块巨型饼干,在地壳运动作用下被掰断、错开的区域就类似于断层。”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高级工程师李冰溯说。以往震害经验表明,这些地方震后受损会更严重,所以运河选址、建设要避开相应区域。

  早在平陆运河工程启动之初,“地震地质勘探”行动就已开始。从图纸定位到实地探查,地震局的工程师们带着探测设备翻山越岭,给大地“做CT”,找出地下断层,精准指导运河建设绕开“地雷”。

  “通过对运河沿线进行断层活动性调查和鉴定,我们在运河两侧5公里范围内共识别出17条主要断层,评估了它们的活动性和危险性。”李冰溯说,尤其是平陆运河桥梁工程之一的丁屋村大桥附近,通过探查精确定位断层后,建设方根据建议,将主桥墩设置在断层影响带外几十米处。

  地上搞结实,是运河长兴的关键。

  “把运河沿线房屋搞结实,扎实提升抗震能力,未来才能更好享受运河带来的便利。”广西震灾风险防治中心高级工程师赵修敏说。

  基于房屋单体数据,工程师们结合多年来地震灾害现场调查所积累的经验,建立起广西建筑物地震灾害隐患评估模型,对平陆运河沿线36个乡镇建筑物的地震灾害隐患等级加以评定,并建议有关部门对隐患房屋逐步进行抗震加固。

  运河奔腾入海流。为保障建成后能昼夜不息健康运转,一张隐形的“智能监测网”在平陆运河航道上方织就。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内,电子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正实时显示着运河边几十个地震监测点传递过来的“健康讯号”。

  “运河通航后,这些监测点会继续发挥作用,在灾害来临前第一时间发出预警。”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甘延锋介绍,“通过数字建模、智能分析和预警联动,我们为平陆运河打造了一套防震方案,也能给其他水运工程的防震建设提供参考。”

  运河旁、山坳间、预警中心内,地震工作者们将继续坚守岗位,为奔涌的“黄金水道”保驾护航。(完)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