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8月9日电(陈露缘、何浩宇)“这张照片记录了我的前辈们,桂林师范学院的师生,以课堂为阵地,以画笔、歌声、戏剧为武器,宣传抗日主张,培养革命力量。”青年志愿讲解员廖淑惠站在老照片前,向游客动情讲述。不同于其他讲解员,她是桂林师范学院的一名在校学生。
暑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廖淑惠定期来这里为游客讲解,她说:“每次讲述,都像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廖淑惠同时也是学校“薪艺相传”项目中的一员。暑期的公益解说出于一份热爱,但她也带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在与游客面对面的交流中为“薪艺相传”项目积累更多讲解经验,提升讲解水平。
桂林师范学院的前身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成立于1938年8月,诞生于抗战硝烟之中。学校创办人、首任校长唐现之具有强烈的教育救国思想,聘请了丰子恺、杨晦等一批支持抗战的进步人士到校任教,中共地下党组织也十分关注学生成长,先后有十几位中共党员到校任教。在他们的影响下,桂师形成了抗日、民主、进步的风气,成为抗战的熔炉、革命的摇篮。
办学之初,桂师就组织学生开展普及抗战教育“小先生”活动,深入农村办夜校、识字班,向农民宣讲抗战形势,还到圩场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定期慰问抗战伤员。1944年,日寇进犯广西,桂师成立“桂师暑期抗日宣传队”和“桂师战时服务团”,在广西北部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武装斗争,参加了古寨保卫战、沙埔遭遇战等多次战斗,为桂北及广西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誉为“桂北革命的摇篮”。
为传承红色基因,2020年,青年学生自发成立了“薪艺相传”团队。他们怀着传承红色基因的热忱走进乡村小学,精心教唱那些经过重新整理优化的抗战歌曲,让孩子们在旋律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奋进的力量。
他们将红色主题融入剪纸这门传统艺术,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刻熠熠生辉的党徽、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还有“抗日救国”等铿锵有力的字样,在一折一剪、一刻一划间,引导孩子们感悟信仰的厚重与崇高,让红色的种子悄然在稚嫩的心田扎根。
他们还组建起一支专业的公益解说团,成员们反复打磨校史与红色场馆的每一段故事、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渊源,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情感为参观者娓娓道来,让泛黄的史料“开口说话”,让沉默的展品“讲述历史”,让校史馆与红色场馆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他们深挖校史中的红色记忆,创排了多部校史剧目,在舞台上细腻再现当年桂师师生们冒着硝烟成立“抗日宣传队”“桂师剧团”的场景——他们背着行囊穿梭于村镇街巷,以笔为枪唤醒民众,以歌为号唱响救亡强音凝聚力量,用话剧演绎家国大义,将文化抗战的壮举鲜活呈现在观众眼前,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担当跨越时空,直抵人心。
截至目前,“薪艺相传”团队已走进100余所学校与社会机构,开展236场红色文化项目培训,累计覆盖两万余人次。2025年,“薪艺相传”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西赛区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桂林师范学院教师甘群说,从校园到乡村,从舞台到课堂,这支青年团队重走桂师先辈的文化抗战之路。他们用歌声唤醒记忆,以巧手镌刻信仰,借舞台重现荣光,让“桂北革命摇篮”孕育的“忠诚仁爱,求真担当”精神血脉,在青年一代的接力传承中生生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