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畅通融资渠道 补充企业“气血”
7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发布了上半年广西企业融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广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349.68亿元,同比多增92.63亿元,连续3个月保持多增;直接融资规模实现激增,广西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743亿元。数据表明,广西金融体系正逐步从“被动融资”向“主动配置”转变,持续畅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企业及时补充“气血”,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整体跃升。
“直接融资通常具有融资规模大、周期长、用途灵活的特点,天然适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开发、区域协同发展等重大工程资金需求。例如,广西北部湾银行成功发行的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金融债券30亿元,专项支持‘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重点项目建设。”对于直接融资的爆发式增长,广西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梁权熙分析,直接融资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企业融资能力,也促进广西本地金融服务机构成长,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专业金融中介发展空间变大,有利于推动本地金融服务体系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金融市场管理处副处长廖春补充,发行数字人民币金融债券,是广西探索金融市场领域数字化转型、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一次有益创新尝试。依托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技术,我区首次实现债券发行全流程智能化处理、贷款资金投放穿透式监管,此举将有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监管服务能力。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广西积极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进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见效,用好用足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促进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我区积极培育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主体,2025年上半年,广西金融机构发行各类金融债205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538亿元,占全区非金融企业融资的比例超六成,加权发行利率2.45%,同比下降64个基点,银行间债券市场仍然是广西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廖春介绍。
从披露的数据看,我区融资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靶向性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超过九成。1—6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032.61亿元,占全区各项贷款增量的93.9%,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7.1%,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2.4%,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13.1%,均高于广西各项贷款增速。
2025年上半年,广西及时落实5月利率调整的政策,督促金融机构将利率调整联动传导至存款、贷款两端,提升利率定价市场化程度,推动稳定银行净息差,试点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帮助企业规范和避免不合理融资费用。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广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6%,同比下降50个基点;其中,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9%,同比下降41个基点;贷款利率下行,叠加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等政策,我区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约80亿元。
对于如何更好地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梁权熙提出了针对性意见:第一,应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优化财政贴息与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规模,有效降低银行风险溢价,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获取贷款;第二,加快金融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桂惠通”等线上融资平台建设,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融资需求与资金供给实时精准匹配,简化融资审批流程,明显提升融资效率与便捷度;第三,创新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推广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多样化金融产品,尤其针对轻资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第四,深化利率定价透明化改革,推动“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扩面,提高贷款定价透明度,避免隐性成本,提高企业融资议价能力,营造更公平、更具竞争力的融资环境。(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冼妍杏)
●2025年上半年,广西金融机构发行各类金融债205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538亿元,占全区非金融企业融资的比例超六成,加权发行利率2.45%
●2025年上半年,广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349.68亿元,同比多增92.63亿元,连续3个月保持多增;直接融资规模实现激增,广西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融资743亿元
●2025年1—6月,广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6%,同比下降50个基点;其中,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29%,同比下降41个基点;贷款利率下行,叠加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等政策,我区累计向实体经济让利约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