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百色市聚焦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核心诉求,从“农事城办”打通服务梗阻,到产业就业筑牢增收根基,再到民族融合凝聚共同体意识,以扎实举措让15.26万搬迁群众在新家园扎下根、安下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以前办低保得回原乡镇,来回折腾大半天,现在社区服务中心半小时就搞定!”田阳区搬迁群众李建南手持崭新的低保证,笑容里满是获得感。这一变化源于百色市创新推行的“农事城办”服务模式。
百色市在安置区设立服务中心,组建39支代办服务队,通过“双线服务”破解群众办事难题——线上依托微信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码上办”,线下部署流动服务岗提供代办、预约、上门服务。“公共服务跟进城,群众办事不回村”的承诺,已成为搬迁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
住得舒心是安稳的前提。百色市精准施策保障住房需求,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众纳入城镇保障体系,通过公租房配租、租赁补贴等方式,已解决200户1310人的住房困难。同时,加速推进覆盖8个县(市、区)的27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设,4132套住房将为新增困难群体筑牢“安居防线”。
114个安置点配套建成318所学校、89所医疗机构,3373名医务人员驻点服务,30个大型安置区实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9个中心”全覆盖——完善的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享受与城里人同质的公共服务。
就业是增收的关键。百色市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合作激活发展动能,建成9个工业园区、30个农牧业基地、4个商贸物流园区,8842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针对脱贫搬迁户的专项就业帮扶成效显著,10.2万名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率达93.69%,稳定收入让“钱袋子”越来越鼓。
“以前觉得商铺设施和自己没关系,现在拿着股权证年年分红,咱也是‘股东’了!”平果市如意社区张玲玲道出了资产收益机制创新的民生温度。
平果市8个安置点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累计创收361.43万元,2.3万名搬迁群众分得红利216.86万元,“股份制”管理让闲置资产变成了群众的“增收活水”。
针对搬迁群众中少数民族占比83%的特点,百色市以文化为桥促进民族融合。易安社区开设汉语言培训课堂,组建22支民间社团、26支演出团队;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里,苗族芦笙与壮族山歌共鸣,汉族邻里帮仡佬族乡亲调试直播设备,5个民族1.4万群众在共居共学中凝聚“我们”共识。(冯小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