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稻机械化率突破85% 科技赋能攻破“巴掌田”难题-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7/23 11:57:45
来源:广西日报

广西水稻机械化率突破85% 科技赋能攻破“巴掌田”难题

字体:

原标题:广西水稻机械化率突破85% 科技赋能攻破“巴掌田”难题

机耕作业演示现场。

  7月17日,兴安县一片稻田里,国内领军农机企业齐聚一堂,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同台竞技,精彩纷呈。

  在一块试验田上,一辆自走式收割机灵活转体,履带碾过泥泞的陡坡如履平地;不远处,搭载激光导航的智能抛秧机也不甘落后,秧苗如绿色雨点精准嵌入水田,株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

  当天,全国丘陵山区水稻生产装备现场交流会在广西桂林举行,这场“农机阅兵”生动诠释了广西如何用科技攻破“巴掌田”的种稻难题,水稻机械化率突破85%。

  数据:补链行动锻造硬实力

  当天,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的组织下,来自广西、湖南、辽宁、江苏等19个省区的有关代表及专家,共同探讨我国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突围路径,补齐水稻种植机械化短板,加快推进再生稻及水稻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熟化应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公司、苏州久富农业公司、广西合浦县惠来宝机械制造公司等20余家农机企业,集中展示涵盖水稻生产全链条的近40台(套)农机具及设施设备,包括育秧、耕整地、田管、机收、机种和烘干等环节,凸显近年来国内打造水稻农机装备产业链发展高地取得的新成就。

  智能化高速插秧机、水稻智能有序抛秧机、电动水稻插秧机、自走式水田深施肥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及轻简型再生稻联合收获机等机具现场演示,十分抢眼。

  现场11台(套)不同类型的插秧机同台竞技、精彩纷呈,更是生动展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魅力。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发展,全力实现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目标。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韦波介绍,去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为4262.7万亩、单产329.31公斤/亩、总产量1403.8万吨,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63%,比“十三五”末期提高4.39个百分点;其中机种54.69%,提高11.46个百分点。

  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广西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作用,持续扩面提标,将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8款水稻类机具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累计使用补贴资金3.59亿元,支持全区各地购买各类粮食生产机具2万余台套。

  目前全区拥有粮食初加工机械100.47万台、谷物联合收获机3.94万台、水稻插秧机2.37万台。

  破局:让农民有“机”可用

  “看着铁牛爬上祖辈弯腰插秧的陡坡,我终于懂了什么叫‘藏粮于技’。”今年68岁的村民陈立新攥着沾泥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以前人工插秧竞赛的数据。彼时全村壮劳力耗时半月才能完成的200亩梯田,如今只需3台新型农机两天就可以完工。

  广西合浦惠来宝机械公司展示的“山地小金刚”收割机,能爬35度坡,体重不到传统收割机三分之一。公司技术人员拍着“山地小金刚”的防滑履带介绍说,这款针对桂北梯田研发的微型收割机,履带齿纹仿生白头叶猴爪掌结构,配合液压浮动底盘,攻克了丘陵农机“上得去、稳不住”的痼疾。

  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农机手蒋勇现场下单:“寨子里七成田块小于1亩,以前收粮靠人背马驮,现在有铁牛驮粮下山了。”

  自治区工信厅数据显示:广西农机生产企业从2020年18家增至36家,丘陵专用机型占比突破60%。

  7月18日,在田阳区田州镇龙河村,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机器驶过,稻穗被迅速卷入,金灿灿的稻谷则被源源不断地“吞入”收割机的“大肚”中。“今年水稻长势好,籽粒饱满。这台机器效率很高,十几分钟就能收完1亩田。”农机手魏师傅一边操作一边高兴地说。

  不远处的大路边,农户们站在树荫下聊天,等候指引农机手收割自己家田块的稻谷。

  种粮大户黄大哥小心翼翼捧起一把刚脱粒的新稻,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今年收成不错,当天收的这几块田亩产应该在650公斤以上。有各种机械帮忙,种田踏实。”农户们在田边准备好三轮车,望着金灿灿的稻谷从收割机中倾泻而下,眼里满是对辛劳获得回报的欣慰。

  收获后的稻谷,农户们除留出一部分自己食用外,剩下的立即运送到位于田州镇兴城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的谷物烘干中心,这里拥有日烘干能力达60吨的烘干设备,可实现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谷物烘干中心运行的第一天就收购到了50吨稻谷。

  赋能:让农田有人来种

  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西着力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真正让农田有人来种。目前已累计投入自治区财政资金1800万元,支持建设星级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3个、机棚库29个。将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体力量,努力解决小农户水稻生产难题。截至去年底,全区拥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846个,年作业服务面积1507万亩,服务小农户100万户,作业收入达12.15亿元。

  7月暴雨突袭,博白县蓝文农机合作社却忙而有序。社长庞文彬盯着北斗农机调度平台说:“合作社目前拥有农机具83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31台、谷物联合收割机33台、无人飞机2台、烘干机17台(日烘干能力255吨)。6月25日,33台区外作战的收割机已全部调度回到博白,随时响应当地稻谷收割作业。”

  “开收割机收入还不错。”农机手庞善文操控着收割机驰骋田间,精准作业。他翻转手机展示收入记录:5月操控机械作业收入1.7万元、6月1.8万元。

  在博白县农机培训基地,头戴AR眼镜的学员正模拟复杂地形作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统计显示:近三年农机相关专业报名人数增长200%,90后新农人占比达58%。

  托管服务重构生产关系。在博白县不少乡镇,蓝文农机合作社的“全托管菜单”被农户争相传阅——从每亩480元的“耕种管收”套餐到680元含烘干仓储的“白金服务”。75岁的农户李胜说,他只需手机扫码确认地块即可选择服务,非常方便。“我们像送外卖一样派农机。”合作社副理事长庞广才笑言。今年以来,合作社为农户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面积达95万亩,机收面积5.5万亩,飞防1.8万亩,烘干稻谷5000吨,为农民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眼下正值农业“双抢”关键时期,为最大限度降低台风对早稻收获的影响,自治区农机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地积极响应,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北海市组建6个工作专班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机化抢收工作;钦州市于7月18日晚连夜组织应急作业服务队开展夜间抢收,在台风来临前成功抢收早稻1万余亩;贵港市则动员全市98家粮食烘干中心开足马力,确保收获粮食及时烘干入库……

  截至7月20日,全区农机系统已累计检修农机具34.08万台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9169人次,投入“双抢”作业的各类农机具超过80万台套,完成水稻机收面积830余万亩,为保障全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 通讯员 黄文莲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