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台促双向奔赴 “合作树”变繁茂“产业林”——广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7/20 22:15:45
来源:新华网

搭平台促双向奔赴 “合作树”变繁茂“产业林”——广西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观察

字体:

  新华网南宁7月20日电(记者雷嘉兴、邹雨沁)20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各方围绕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特色轻工产业等领域积极开展专题推介、政企对接、项目签约等活动。

  近年来,广西紧抓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坚持建强平台谋发展、坚持优化环境促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与广西“双向奔赴”, “产业林”愈发枝繁叶茂。

  搭建平台推动地企双向奔赴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举办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以“AI赋能谋新篇 产业协作创未来”为主题,包括1场综合活动、4场专题活动及一系列对接活动。数据显示,本次活动共促成签约项目296个,签约金额2173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广西区位优势独特、资源能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良好、空间广阔、潜力巨大,近年来坚决推进工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园区提速发展行动,深化与东盟的务实合作,产业发展、开放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本次活动为各方搭建了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加强交流、把握机遇、深化合作,共享沿边临港新优势,共创产业合作新未来。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表示,广西加快推进“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全力以赴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此前已成功举办两届,当年种下的“合作树”,现已成长为枝繁叶茂的“产业林”。举办此次活动,既是顺应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必将极大凝聚起央地携手、东西协作、政企协同的广泛共识,促成更多产业对接务实合作。

  据了解,今年是广西连续第三年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此前两年举办的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签约项目共716个、签约额6966亿元,目前已有505个项目履约落地,361个项目开工建设,127个项目竣工投产。“从比亚迪、华谊到永星电子、心连心,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与广西‘双向奔赴’,这些企业在转移过程中,同步进行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工艺优化,实现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自治区工信厅副厅长贤海华说,产业转移给广西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2023年以来广西工业经济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势头。

  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拉紧产业合作纽带,激活产业合作潜力,提升内外开放能级、拓展产业合作平台,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增进产业合作便利,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自治区工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广西编制应用“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按图索骥”布局产业、“有的放矢”招引企业,引进比亚迪、华友等龙头企业200多家,培育有色金属等3000亿级产业3个,机械等2000亿级产业4个,千亿级产业达到10个,以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为主的材料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坚实的产业基础让广西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更有底气。

  在位于梧州临港经济区的广西翅冀钢铁有限公司的钢材生产车间里,轧钢生产线轰鸣作响,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智慧控制系统有序调度。公司有关负责人王新茹说:“广西有着邻近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的区位优势及市场优势,公司从河北来到广西梧州落地投产,目前已带动一批上下游配企业项目落地。”从京津冀引进的广西翅冀钢铁项目,主要生产角钢、槽钢、工字钢等中小型钢,目前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该企业通过上中下游的产业协同,吸引了20多个配套及关联项目签约。

  打开广西重大工业项目的清单不难发现,有相当比例的项目源头在东部,如广西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总投资约1000亿元的华谊钦州一体化基地项目来自上海,总投资220亿元的恒逸新材料项目来自浙江等。

  据了解,广西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已初步构建了与东中部地区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产业协作机制。“广西在过去两年开展的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有超87%的项目来自上海、广东、湖北等东中部地区。今年,广西将更加聚焦产业协作,进一步突出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产业协作区等平台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在园区落地。”贤海华说,下一步广西将持续精准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多措并举支持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如何引得来、接得住,这是摆在中西部省份面前的重要问题。广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举措优化环境促开放,建强平台谋发展,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产业园区是延伸产业链的重要平台,对此自治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广西组建了自治区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统筹协调全自治区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改革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数据显示,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区比重约87%,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自治区园区办二级巡视员邓宏业说,为夯实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承载基石,广西印发实施产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创新财政资金引导、国企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园区建设模式。截至5月底,园区在建重大项目194个,投资额超3900亿元。“在交通上,我们完善公路、铁路互联互通,织就高效物流网络。在要素保障上,我们强化服务,加快审批审查,确保水、电、气‘一网打通’。在其他配套上,我们推动5G网络全覆盖,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全方位满足企业‘拎包入驻’的多元需求,为企业入驻与发展筑牢根基。”

  二是开展重点产业精准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制造业有序转移。广西不断强化重大战略对接,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与相关省市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各方与广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广西与工信部等部门主动对接,推动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常年举办,努力实现产业新布局。广西制定重点招商目标企业清单和招商地图,瞄准行业前10名、关键零部件前20名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力,推动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行业一批龙头企业、龙头项目落地。

  三是以上率下抓改革,增强企业获得感。为协调解决困难问题,自治区领导、工作专班、实体经济服务员“三位一体”一线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2023年以来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超1.6万个,让企业来了敢投资、发展好,实现产业转移与承接“双向奔赴”。 同时,创新建立工业振兴特派员服务机制,打造了一支专业精、素质好、作风硬的工业振兴先锋队,深入企业解难题。

  此外,广西还持续加强产业本地配套,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链配套,加强产业链对接和耦合发展,以及强化靶向政策支持,聚焦企业生产、项目建设中的困难诉求,针对性出台企业增产增效、项目加快投资、融资担保,以及用地用林要素保障等惠企政策措施,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企业增长增效、项目加快投资。(完)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