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向新而行 向优而进——“壮美广西·全面深化改革调研行”综述
南宁海关空港服务大厅“门庭冷落”,货运航班量却跻身全国前十名;钦州港自动化码头“见车不见人”,却实现海铁联运“下车即上船、下船即上车”的无缝衔接;
在广西中国—东盟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内,中科蓝谷的工程师正调试新一代AI芯片;在北海市劲仔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一业一查”监管新模式,迎检时间缩短60%……
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广西“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技术突破重塑产业格局”的全面深化改革壮丽图景。
这一年,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广西,究竟改出了什么?
人工智能“向新”: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为南方电网完成超43万公里高压电线巡检的智能运维无人机,为越南法律部门打造的AI智能小助手,为马来西亚量身定制的英文作文AI自动考评智能体……
走进位于南宁五象新区的润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润建公司),屏幕上滚动展示的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渗透各行各业,跳跃的数据与起伏的曲线,尽显广西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我们在五象云谷建成了目前广西规模最大的算力集群,开发的智能体广泛应用于能源、教育、政务、农业等国内行业场景,还成功‘出海’东盟市场。”润建公司软件事业群总裁胡永乐介绍。
作为广西最大人工智能企业,润建公司2024年营收达92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超9亿元。
同样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迈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教育、政务及企业服务AI解决方案,推出了AI翻译眼镜、国产化电脑等硬科技产品。
“我们研发的AI翻译卡支持上百种语言,特别是东南亚小语种,能实现同步翻译。”该公司市场部经理黄宇阳说,迈越科技已在柬埔寨完成新公司布局,并与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相关部门达成合作。
从国内应用开发到开拓国际市场,广西人工智能产业正加速形成集群效应,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坐落于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产业园,是我国西部地区首个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负责产业园建设和运营的广西数字经济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方一介绍,目前,园区入园企业达66家,已形成信创及第三代半导体两大核心产业链,构建起“上游高端芯片—中游板卡部件—下游智能终端”的特色生态链。
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陈桂生博士认为,广西以“小而美”的场景创新,与北上广深形成互补联动,在面向东盟的合作中抢占先机,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广西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2500家。今年一季度,人工智能硬件产品产值171亿多元,软件产品营收17亿多元。
集成改革“向快”:从物理破壁到规则共通
如果说人工智能产业的崛起是广西科技领域改革的亮眼成果,那么集成改革在交通、口岸等领域的突破,则为广西发展搭建起更高效的“快车道”。
7月7日下午3时,本是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海关服务大厅的业务高峰时段,现场却不见办事人群的身影。
“现在通过南宁机场智慧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货主坐在家里就能办理业务,还能实时追踪货运全过程。”南宁吴圩机场海关查验科副科长龙浩宁“解密”。
2023年,南宁海关与广西机场集团联合组建联合指挥调度中心,打造“邕之翼”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业务办理线上化、无纸化,曾经人来人往的业务报关大厅由此“降温”。
在调度中心滚动的大屏上,一票从南宁飞往菲律宾克拉克的货运业务显示:货物入库称重完成80%,节点截止时间为当晚9时25分。“一旦超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龙浩宁介绍,如今每个业务环节的时间被优化,以跨境电商为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网购包裹可实现72小时送达。
高效便捷带来了物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南宁吴圩机场海关今年监管量预计突破1亿清单。
智慧空港的关键跨越,在于打通了数据壁垒——将海关、机场、场站、企业数据集成至统一系统,使数据快速流转,通关流程一目了然。
这样的“破壁”行动,并不止发生在南宁空港。
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出海口,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拆除了铁路与港口间的物理围网,打通了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
拆除围网只是开始,打通铁路与码头两套物流系统的数据壁垒才是关键。
经过两年攻坚,码头已初步实现“信息系统、作业区域、海关监管、生产调度、业务营销”五个一体化,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30%。
“现在,海铁联运集装箱单次转运时间由原来3小时缩短到1.5小时。”钦州自动化集装箱操作部经理助理兼商务部经理助理张铭和告诉记者。
“物理破壁+数字赋能”,让海铁联运效率倍增。上半年,钦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8.1%,铁海联运集装箱运量同比增长4%。由此形成的“北部湾港海铁联运智慧一体化”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客户服务数字化应用”两项创新成果,吸引全国同行纷纷前来学习交流。
眼下正值水果上市旺季,每天来自越南、泰国的数百集装箱榴莲等水果涌入凭祥友谊关口岸,通关压力骤增。
中越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中方重点项目基本建成,在中越双方项目互联互通正式运营后,可实现货物24小时无人化智能通关,大幅缓解口岸通关压力。
“借助智慧化手段,查验效率将大幅提升,智慧口岸通关能力将达每天2880箱。”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永科介绍。
跨境合作正从物理破壁,迈向规则衔接。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凭祥智能快递电商产业园,中越物流体系建设的差异,曾一度带来效率低、成本高的困扰。
“以前越南合作方一天只能分拣2万票,按我们的入仓、分拣集拼、出仓标准操作后,现在一天能分拣到30多万票。”凭祥小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涛说,全国首个中越跨境快递物流服务业标准的输出,实现了中越物流效率的“同频共振”。
制度改革“向优”:从流程再造到服务升级
集成改革为广西发展打通“大动脉”,而制度改革则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从细微处发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AI助手会提示需要完善哪些材料,几分钟就能办完。”前来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综合服务大厅办理企业迁址业务的市民梁焕明说。
“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开发了人工智能政策解读智能机器人‘AI邕智答’。”南宁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梁丽介绍。自今年2月上线以来,“AI邕智答”的用户使用次数约5000次,线下业务咨询率降低了70%。
不仅如此,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开发的“惠企惠民一站通”系统,整合了设立登记、银行开户等共17项企业开办事项,实现“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信息实时反馈”,企业开办可“秒批”。
走进劲仔北海休闲食品智慧产业园,全自动化的生产车间令人瞩目,项目落地速度更令人惊叹——从开工建设到投产仅用时9个多月。“北海相关部门推行一站式办理、容缺机制等服务,加速了企业的发展。”该公司总经理陈渡根感慨。
让企业满意的远不止于此。北海市还全面推行“一业一查”部门联合抽查新模式,整合重复检查,杜绝随意检查。
“北海已发布旅馆业、交通运输等75个行业领域‘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抽查事项225项,实现涉企检查‘只上门一次’,户均检查时间缩短50%以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北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莉说。
改革,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变化。北海市围绕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事项等重点领域,推出近600项改革任务,在广西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中连续7年蝉联第一名。
产业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更是制度改革为企业赋能的“创新实验田”。
在柳州高新区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激光闪烁中,工人与机器人高效协同作业。“园区改革带来的效率提升,让企业受益。”公司总经理蔡娅囡说,过去办证要跑多个部门、用时10天,现在只需提供一份主材料,3天就办结。
柳州市园区办主任张金呈介绍,该市在全区首创承诺“一证开工”改革,推动31项审批事项实现全流程免费帮办代办,市管园区行政许可即办即领比例超70%。
7月的骄阳似火,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筑外包裹着的保温膜闪闪发亮,为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墙保湿控温。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各个标段正在如火如荼推进。截至7月11日,平陆运河项目累计完成形象投资565亿元、土石方开挖2.87亿立方米、完成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584.6万立方米,这条世界级运河已雄姿初现。
工程质量的保障离不开严格监督。“我们深化运用‘147’监督模式,即1套联动机制、4个同步、7个流程监督,共开展监督检查2000多次,立案37件,处分30人,推动整改问题2755个。”自治区纪委监委平陆运河建设驻点监督小组组长张锦奎介绍,该模式将廉洁风险防控嵌入设计、招标、施工全流程,用“清廉力量”为运河建设保驾护航。
平陆运河开工建设以来,我区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责任落实过硬、内控机制过硬、外部监督过硬,探索创新监督模式,构建嵌入式、全过程、具体化监督格局,持续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络,为平陆运河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记者 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