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安家楼下就业 广西资源县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7/19 09:19:35
来源:新华网

楼上安家楼下就业 广西资源县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字体:

  近日,在广西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幸福里社区,居民们忙碌在生产车间和种植大棚等地,到处一派产业繁荣、欣欣向荣的景象。

  幸福里社区位于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城镇中心,是2022年10月由资源县原枫林阁易地搬迁安置点和原老乡家园易地搬迁安置点整合而成的新社区。

  资源县“十三五”期间共搬迁群众1138户5104人,其中分散安置829户3690人,集中安置309户1414人,建成中峰老乡家园、车田老乡家园、车田枫林阁集中安置点三个。2023年3月,资源县又将车田枫林阁安置点和车田老乡家园安置点合并成立幸福里社区。2022年枫林阁集中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获评桂林市“最美党群服务中心”。2024年成功入选桂林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

  搬得出,也要住得好。资源县坚持党建引领,将基层治理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度融合,构建“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安置点实现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转变。

  近年来,通过持续跟踪监测易地搬迁群众生活情况,守住集中安置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资源县以粤桂结对帮扶为契机,年均举办招聘会4场次,组织粤桂劳务协作输送搬迁劳动力至广东等地就业。结合就业需求,实现“线上+线下”双途径推送岗位,2024年实现务工就业2143人,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搬迁户每户均实现一人以上就业。

  幸福里社区通过盘活门面,先后引进广西桂林创亿环保有限公司、资源石山人家有限责任公司、枫树湾风电公司项目部进驻社区,成立帮扶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和信息,带动社区实现就地就业100余人次、人均纯收入2000元/月以上。通过利用充电桩收益、门面出租等“微经济”项目,社区年收益超10万元,反哺基础设施维护和社区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同时,依托合作社、产业园、帮扶车间等载体,社区持续强化服务管理,累计开展家政、电工、桂林米粉、种植技术、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10余场,培训500多人次,积极为搬迁群众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能等服务,促进就业90多人,引导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搬迁群众实现自主创业10余人。

  “你看,在我们社区,上楼就是家,下楼就能上班就业,每个月收入有2000至3000元。”在幸福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楼二楼的生产车间,居民胡孝菊一边在缝纫机前工作,一边开心地分享着目前的幸福生活。在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环保袋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40多个乡亲分头忙碌,有序完成着织布、印刷、缝纫、打包等工序。

  在解决居民个人收入问题的同时,资源县还把集体经济发展摆在了关键位置。通过打造温室大棚基地、葡萄种植基地、易地搬迁就业产业园、农贸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产业项目,带动就业200余人,直接增加年租金收入超80万元,间接带动脱贫人口增收200余万元。2023年,资源县为三个安置点建设一批充电桩及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后的充电运营收益(每月3000多元)和新能源补贴16.35万元全部归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安置点的后续发展。

  “把企业引到村里面,就是希望乡亲们能安居乐业。”资源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派驻车田苗族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唐梅萍说,她于2023年4月到社区报到,在首次入户过程中就了解到乡亲们有就近就业的需求。随后,她和社区“两委”干部四处寻访、多方考察后,尝试引进资源县当地企业入驻社区。当年10月,资源县易秀包装实业有限公司入驻幸福里社区,成立了环保袋生产车间。自车间开工生产以来,实现就业60余人,人均收入2000元/月,并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年。

  在解决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区还吸纳搬迁党员参与管理,创新打造“党群领航·幸福移民”党建品牌,并分别在三个安置点设立了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物业管理委员会等群团组织,设置了“一站式”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采取“党建+”工作体系,共同打造党建共同体,成立由社区27名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针对特殊人群实际需求,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在提升民生温度“稳保障”方面,资源县整合社区干部、志愿者、群团组织等力量,完善服务供给,在安置点设立农事城办、助困服务等5个便民窗口,落实服务人员,并将办事流程、47项办理事项清单上墙公开。实行“工作日值班+代办服务”机制,推行“办事不回原迁出村”机制,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和满意度。

  2022年至2025年,资源县还先后投入各级资金1000余万元,对集中安置点进行房屋维修、消防、道路、停车场、安防工程、污水管网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完善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群众居住环境显著提升。(文:蔡立松 刘健 视频:李旭东)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