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基层党建“五基三化”系列行动为抓手,创新构建“招引+激励+提升+储备”全链条人才机制,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筑牢村级人才根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张榜招贤” 广纳“头雁”领航。大化推出“招才引雁归巢·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从薪酬保障、政治待遇两大维度创新谋划10条硬核措施,为高学历优秀人才到村任职开辟“绿色通道”,吸引能人返乡当“头雁”。实施“源头活水”工程,将目光聚焦返乡大学生、农村致富能人等群体,公开遴选18-45周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优秀人才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自2021年以来,已有264名优秀人才加入村干部队伍,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多维激励 稳住“群雁”队伍。为稳定村干部队伍,大化打出待遇提升“组合拳”。严格落实“招才引雁”政策,按照大专至博士研究生五个学历层次,为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发放学历补贴。同时,大化建立科学考核体系,结合党组织评星定级差异化落实待遇。在政治激励上,积极拓宽村干部晋升渠道,2021年以来,2名村书记通过公开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岗位,18名村干部通过考试招录进入乡镇干部、教师队伍,切实增强村干部队伍归属感与干事热情。
严管精育 锻造“良雁”骨干。大化坚持制度先行,制定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与届中调研,强化年度述职评议考核。2021年至今,动态调整补选村干部276人。在能力提升方面,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参与全国视频培训、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等500余人次,实现全县村“两委”干部培训全覆盖。
精准储备 培育“雏雁”梯队。大化制定2024-2026年村级储备人才培育储备三年行动方案,构建“选、育、管”全链条工作机制。广泛宣传“招才引雁”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经商能人、退役军人等人才返乡,纳入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储备库。通过部门联审、定期调度、公示监督等手段,对后备人才储备库进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160个行政村(社区)共储备后备人才1413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566人,占比40.1%;大专以上学历601人,占比42.5%;女性477人,占比33.8%,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一支结构优、素质高的后备力量。(韦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