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的力量——柳钢集团三年转型创新升级走笔 -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政务信息推广 > 正文
2025 07/17 10:15:33
来源:广西日报

嬗变的力量——柳钢集团三年转型创新升级走笔 

字体:

  原标题:嬗变的力量——柳钢集团三年转型创新升级走笔

  7月的北部湾,骄阳与海风交响,生机勃发。

  在柳钢防城港基地成品码头,吊机往来作业,3800mm宽厚板、镀锌冷轧卷有序“集结”,正待向海远航。

  “这几年,柳钢出口持续升温。”柳钢销售中心国际业务室经理吴宇俊,望着码头的繁忙,声音里按捺不住兴奋。“从拼价格到比品质,现在很多海外项目都点名要我们的货。”

  今年1—6月,柳钢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4%,同比增利13.85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其中,在产品结构方面,从原来的建筑用钢占比近70%转为制造业用钢占比超70%。

  这一嬗变,主线在哪?如何做到?有何启示?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研采访。

  调结构 做强主业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作为西南区域工业龙头,柳钢的每一个脚步,都备受关注。

  特别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格局的持续改变,对建筑用钢占比过高的柳钢来说,无疑要承受巨大的发展压力。

  面对困局,如何破?

  早在2022年7月,柳钢就提出“实业为基、效益为上、低碳为标、开放为先、创新为要、进取为荣”的“六为”发展思路,随后进一步明晰了“近期降成本保生存、中期调结构促转型、长期强实力创一流”发展升级三部曲。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成为柳钢穿越行业“深冬”的关键抉择。

  近日,柳钢中金公司冷轧厂光亮退火4号线完成调试并成功下线首卷不锈钢BA卷。

  投产后,该产线BA卷产量每年可提升6.72万吨,主要面向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等领域。

  近年来,柳钢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加大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等措施,大力实施汽车用钢、船舶及海洋用钢、新能源用钢、精品工业长材“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着力打造家电用钢、工程机械用钢、高等级集装箱及耐候耐蚀钢等“4+X”高端产品集群,推动产品不断迭代更新,彻底改变了过去“建筑用钢为主”的产品结构。如今,柳钢品种钢比例由3年前不足20%,提升至42.3%。

  填补广西冷轧汽车板空白的汽车面板及1500兆帕级热成型钢、结束广西无自主镀锌板历史的镀锌系列产品、为物流行业提供轻量化长寿命材料的防腐耐候钢、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可抵御零下40℃低温的高强度船用钢……3年来,“柳钢造”不断催生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让柳钢重拾活力。

  如今,“柳钢造”宽厚板产品已经通过七国船级社认证,陆续发往珠三角、长三角;家电用钢稳定进入国内头部企业供应链;新能源用钢、汽车用钢销量大幅增长……

  “以前基地多产普通建材,出口需转运北部湾港。如今防城港千万吨级基地(一期)全面建成,‘柳钢造’百万吨级产品实现厂房至自有码头无缝衔接高效出海,码头单月吞吐量突破400万吨。”在柳钢防城港基地成品码头,广西钢铁工艺技术员黄泽奕指着码头电子屏感慨道。

  重效益 精益管理

  家大业大,更需精细算账。

  “烧结厂、炼铁厂合并之初,不少人担心效果。”炼铁总厂厂长莫朝兴至今仍对2024年初的全面改革印象深刻。

  然而,两厂合并整合为炼铁总厂后,运行效率不降反升,成本管控成效明显。今年上半年,该厂多项关键技术指标刷新历史纪录,累计降低原料及燃料成本逾千万元。

  从“改革攻坚行动”到“提质增效年”“提质增效深化年”,再到“精益管理年”,柳钢集团每年一条攻坚主线,都围绕一个明确目标:全力打赢扭亏增盈攻坚战。

  对标找差、算账经营,如今,柳钢正全面铺开全员精益管理变革。

  全面拥抱人工智能,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效益。

  3年来,柳钢的生产线关键环节接连实现智能化突破,AI技术深度融入质量管控、安全生产、大宗采购、成本控制等核心环节。仅今年上半年,就有89套无人化装备投入运行。

  在柳钢冷轧厂,通过其自主研发的AI数智钢卷平台,钢卷牌号、规格,以及每道工序中水、电、气、工业介质、人工等成本,一目了然,并精确到几分钱。该平台不仅提升了成本管理的效率与精度,还提供了更为精准、实时的成本控制手段,让“算账经营”基础更牢固。

  精益管理,让生产、消耗等成本大幅下降。

  1—6月,柳钢超2/3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入行业前1/2,三基地铁水成本、吨材综合成本同比分别下降22.19%、18.84%。

  成本的降低,也让“柳钢造”在市场更有话语权和竞争力。

  谋长远 绿色前行

  时间,见证奋斗与荣光。

  2024年,柳钢荣登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百强榜(第48位);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跃升至238位,提升17位;获评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暨发展质量A+(极强)评级。

  实施近140项超低排放改造与超百项节能降碳项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较改造前分别锐减39.7%、44.8%、43.8%;固废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8.1%……充满“绿意”的数据背后是柳钢集团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路上的生动实践。

  季夏时节,柳钢集团柳州本部,生机盎然。

  看着高耸的烟囱排出一缕淡淡的水蒸气,已在柳钢工作近20年的刘伟感叹道:“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以来,厂区环境越来越好,一派花园工厂新貌。”

  自2019年《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出台以来,柳钢集团积极响应,成立超低排放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以“壮士断腕”的魄力累计投入资金超92亿元,实施230余项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

  日前,全国重点大型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评审结果公布,柳钢3号高炉、8号转炉分别获评优胜炉、创先炉。

  “这源于我们按照集团公司精益管理部署,在技术创新上,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方法;在设备升级上,引入先进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产量与能耗的一升一降,生产效率与能源利用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柳钢炼铁总厂高炉一车间工长果成龙说。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3年来经历的那些阵痛,如今正在不断结出硕果。(记者 陈明桂 通讯员 王明鉴 实习生 李淑珺)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