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异乡人到一家人
从中越边民自发形成的山间互市茅草街,到兴旺的中越边贸大商埠;从边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屯,到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大家庭,这便是崇左凭祥市友谊镇浦寨社区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作为中越边境最大的边民互市贸易点之一,浦寨社区户籍人口仅421人,常住人口却达3000多人,共有1600多户越南特产、红木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经营主体,每天国内外客商流动人口高峰期达1万多人。
多年来,浦寨社区紧扣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着力打造边境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了边民和客商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
党群共建聚合力
在浦寨商贸城的一个红色岗亭,上面标注的“党员志愿服务站”字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推开小门进去,里面是值班的两名党员尹端阳、邵兴方,他们分别是来自湖南、浙江的客商。
“到浦寨找到党组织,就是找到了家,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说。
1992年之前,浦寨是友谊镇卡凤村的一个小村屯,仅有18户100多人居住。随着中越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这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
当时,这里的人口由三部分组成:卡凤村村民、外地落户的新居民、非户籍常住居民。因这里地理位置特殊,外来人口众多、流动性强且结构复杂,一度面临管理真空和服务难题。
2020年7月1日,浦寨社区正式揭牌成立,由浦寨屯、浦荷屯及边贸区街道组成,面积2.5平方公里。2500多人的外来客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12个民族,是本地户籍人口的6倍。
“浦寨社区将基层党组织作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核心作用,构建起完善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周梅初表示。在社区党总支部引领下,边民客商互助共治机制应运而生,吸纳客商代表与边民代表参与社区建设,形成了“党组织+客商+边民”的三级联动格局,让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
周梅初是外来客商。从“外来人”变成“当地人”、从“服务对象”变成“服务者”,他的经历成为浦寨党群共建聚合力的生动写照。
他带领各族客商党员创新开展“共产党员经营户”亮牌行动,以点带面激励诚信经营,共同营造边贸发展良好环境。
在阵地共建方面,社区党总支部借助政策支持,统筹规划,秉持“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的原则,积极征求各族边民和客商的意见,结合边关特色,开发金钱山爱国主义炮台,打造社区旅游公共打卡点和民族团结百姓大舞台,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
多元共治解难题
“以人为本,以理为先,以法为上,以和为贵。”走进浦寨社区的“老周工作室”,只见墙上张贴着调解工作的四个原则。
纠纷共调是浦寨社区治理的一大亮点。
周梅初常年往来于中越两国,懂边贸、交际广、语言通、威信高。在崇左市委政法委的支持下,凭祥市委政法委设立了浦寨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如今周梅初担任主任;还成立以周梅初牵头的“老周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对矛盾隐患进行经常性排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令周梅初印象最深刻的,是调解一起关于跨国股权转让引起的纠纷。
据了解,当事人浙江客商黄某出资几百万元,与越南籍商人农某在越南合办总投资为几千万元人民币的钢材厂,后来资金链断裂,难以继续正常经营。由于农某对钢材厂存在负债情况,黄某遂想转让自己在钢材厂的股权给农某,但双方意见有分歧,多次协商均不成。
经周梅初等人多次调解,有效控制纠纷,促使双方达成共识:黄某将公司的20%股份转让给农某,农某现场转账25.5万元人民币给黄某;黄某在越南某银行的1500多万元人民币欠款由农某还清。双方签订协议,握手言和。此案例方法得当、法理交融,起到了“调解一件纠纷,教育两国边民”的效果。
浦寨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队伍由“周梅初+N个客商+外籍调解员”组成,建立中越双语网上受理服务网站,开通老周服务热线,全方位为客商提供便捷服务。
近年来,“老周工作室”成功调解纠纷119件,涉外纠纷79件,涉及金额2000多万元,赢得了中外客商的信任。
为此,浦寨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称号,周梅初也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今年“五一”前夕,周梅初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殊荣。
携手共进谋发展
“在浦寨,就算初来乍到,只要你不把自己当作异乡人,浦寨人就不会把你视为外来客。”在浦寨的东盟水果越南特产一条街,壮族经营户韦佳佳说。
韦佳佳是浦寨社区浦寨屯本地居民,在她家天地楼一层的门面里,经营着工艺品、红木家具、灵芝、燕窝等产品。而像她这样的其他本地居民,一楼门面大都出租给外地客商。“我的左邻右舍都是外地来的经营户,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融洽。”她说,大家可以用普通话、粤语交流,也可以听到湖南话、浙江话、福建话、江西话等等。“不少人学会几句壮语,都会跟菜市场卖菜的阿婆们砍价了。”
据了解,每年春节、二月二、广西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浦寨社区利用举办歌舞展演、美食比赛、边民客商互助座谈会、百家宴等活动,让边民和客商共享文化传承成果,增进文化认同,营造宜商宜居、多元文化融合的社区氛围。
为了让浦寨社区居民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广东客商韩松梅把自己本来用于经营市场、餐饮的200平方米场地,特意腾出来无偿给社区使用,作为民族团结百姓大舞台。“我的事业在浦寨不断发展壮大,理应要反哺社区。”他说。
在发展共享方面,浦寨社区集体经济采用“党组织+边民”的运营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动员边民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0元增长到2024年超20万元,有效带动边民增收致富。
“让发展成果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黏合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黄小芬认为,浦寨是典型的外来多民族客商和本地人交融互嵌式社区,通过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在国门边境绘就一幅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记者 覃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