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工智能成广西本科新生必修课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深刻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成为众多高校的普遍选择。
在广西,普通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亦在全面推进,意在全力构建具有八桂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让AI素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硬通货。
2025年秋季学期起,广西所有本科新生将必修人工智能通识课。那么,这门新兴通识课究竟传授哪些核心知识,学生又将如何有效学习并掌握,其教学质量又该如何保障……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为何必修 抢滩未来,需求迫切
在全面推广人工智能通识课之前,广西已先行开展试点工作。
2025年春季学期,我区选取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等6所高校启动试点,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工作。
为何选取这些高校?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解释,它们分别代表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等不同类型学校,利于各试点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上创新探索,形成差异化经验。
据试点高校反馈,课程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选课名额迅速被抢空。授课教师告诉记者,学生的参与热情远超预期,课堂互动活跃,跨学科应用讨论尤为热烈。
基于试点成功经验,自治区教育厅迅速推进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面向全区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开设该课程。
按照计划,广西将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在普通本科高校一年级新生中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作为必修课,以“导认识、导兴趣、导重点、导原理”为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全面提升大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构建“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专家表示,开设这门课,既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基于广西自身发展需求的深思熟虑——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在数字经济、跨境贸易、特色农业等领域发展迅速,着力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对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提升全区大学生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身专业相结合,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授何之知 模块多元,跨界融合
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同一门课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作为一门通识课,课程内容既要在知识难度与深度上达到平衡,又要具备强大的适应性,能够广泛覆盖不同领域,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尤其在学生专业背景丰富多元、个性化需求千差万别的情况下,课程设计不仅要充分考量不同院校在学科专业上的独特之处与差异,还要兼顾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的水平差异。
目前,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摸索,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已初步成型,由“通识基础”“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实践创新”四大模块组成。其中,“交叉融合”模块以“AI+X个性化”为核心理念,由各高校共建共享,形成了一批介绍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前沿应用和创新成果的案例库。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该校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展AI与专业融合的专项训练,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工智能学科与生物学结合,以鸢尾花数据集为样本,运用监督学习算法进行植物特征智能分类,帮助学生既提升机器学习模型应用能力,又了解生物信息学智能化研究方向;设计学学科开展AIGC图像解构与生成训练,教师讲授辅助设计方法,学生借助AIGC形成多样化设计方案,达成AI与设计创意深度融合……该校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感叹:“以前觉得只有美术生才能做设计,没想到借助AI工具,我也能做设计,这实在太有趣了。”
贺州学院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教研室共建、“AI+专业”融合等创新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让我意识到AI不仅是技术,更是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工具,现在我能用AI辅助高效完成纪录片制作。”在学习了相关课程后,贺州学院卓越班学生粟盈盈兴奋地说。
目前,广西首批34个教学案例已覆盖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智慧农业、跨境电商、交通运输、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未来,自治区教育厅还将重点打造一批面向东盟的“AI+”案例,帮助学生了解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构建广西特色课程资源。
此外,这门通识课还针对理工、管文、艺体等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开发出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实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精准覆盖和个性化培养。
例如,理工版课程,适度增加数学原理和技术架构内容,为工程应用打下基础;管文版课程,针对性融入大数据相关内容,培养计算思维与数据思维,侧重人工智能在商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艺体版课程,则聚焦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体育训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何以善学 知行合一,校企共育
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探索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关键着力点。
记者梳理发现,参与试点的院校普遍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将实操环节融入课程体系。不同于传统专业课程的算法深挖,这些课堂更强调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们注重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人工智能综合素养。
广西师范大学推行项目式学习模式,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围绕“AI+教育”等主题开展创新实践。其中,学生针对“AI如何优化在线教育互动性”“智能作业批改系统设计”等场景,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与模拟实现,通过团队协作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汇报展示,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模式广受师生好评,2024级一名法学专业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文科生也能轻松理解AI技术,小组讨论中,我们提出的AI辅助法律文书撰写方案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在桂林理工大学,该校与华为、润建股份、东软等企业建立了“需求对接—课程共建—实践共育—成果共享”的全链条合作模式,深化实践创新模块内涵。同时,校企联合打造“虚拟仿真实验—企业实训—创新创业”三级实践平台,借助虚拟仿真降低实验操作门槛,依托企业资源强化学生实战能力,通过学科竞赛与项目孵化推动成果转化。
以农业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例,该校与数道集团合作植入真实产业数据,学生可在线完成AI模型训练与部署,打破传统实验的时空局限,实现“从虚拟场景到现实应用”的全流程培养。
广西财经学院的课程探索亦是如此:在创新构建“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课程教学”新模式中,校方主导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企业则深度参与并提供真实案例,向学生开放实践资源。在2025年春季学期,校企联合打造的“广财小智”虚拟仿真大模型平台已应用于课程教学中,在AIGC技术场景下,师生人工智能教学与认知提升成效显著。
下一步,自治区教育厅还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工作,推进课程迭代升级与智能化改造,强化虚拟教研室的资源整合与交流功能,同时着重推进人工智能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广泛拓展应用场景案例库,丰富教学实践内容,助力学生全面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记者 罗琦 顾醒航 通讯员 蒋雨柔 冼欣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