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训室里,印尼订单班学生何雨中正专注调试机器人,下个月,他将进入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实习。“实习完后我想去国轩工作。”何雨中表达对未来工作的向往。
近年来,广西职业教育加速转型,从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到主动构建职教标准、搭建合作平台、输出人才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借船出海:跟着企业闯东盟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韦林华介绍,2021年,学校联合柳工集团、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建立国际工匠学院,开创“企业设备与就业+柳职大标准与认证+海外院校场地与教学”的订单模式,专为柳工亚太市场培养售后服务人才。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订单班学生在实训室操作机器人。李宇安 摄
该模式取得成功后,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将其复制至印尼、越南,今年还延伸到非洲加纳。“我们启动了学历教育的订单培养,有‘1+1+1’三年制大专和‘2+1+1’职业教育本科。”韦林华说,“以印尼订单班为例,学生毕业后的工资与他们本国的本科生相比高出一截。”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则探索出“四精”(精招、精教、精放、精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主动对接走出去的中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该校党委书记李林说,目前已输送27名优秀毕业生到华电集团的额勒赛下游水电站项目工作。
柬埔寨留学生林淑清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攻读电力专业。“我对电力感兴趣,中国现在电力发展很好,家人推荐我来这里读书,这里是很好的选择。”她用流利的中文说,“毕业回国后,我想把这里的情况介绍给更多的人。”
如今,广西20多所职业院校协同行业企业走进东盟国家,服务机械制造、纺织、建筑工程等行业企业在海外发展,成立47个海外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年均超1万人次。
造船出海:标准输出筑根基
“我们不仅输出课程标准,还通过‘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当地培养懂技术、会汉语的本土人才。” 李林介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发出《水电站机电技术应用》等“英语+”“越南语+”优质课程、教材和培训资源包40余项,输出《节水灌溉技术》等教学标准44项,累计培训东盟国家技能人才近5000人次,为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人才护航”。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华电额勒赛公司联合开展“中文+水电职业技能”培训。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供图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牵头成立了中国—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已发展至147家。其中有80所中国职业院校、49所印尼院校、18家中印尼企业。依托联盟可以为印尼的职业教育标准和教学资源的升级提供整体化的解决方案。
“前段时间我们和印尼达成了一些成果,印尼认可中国三年制大专文凭,雇主接受即可认定。并且只要中国院校和印尼院校达成共识,就可以开展双学历教育。”韦林华说。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依托中国—老挝合作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及现代工匠学院,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助力老挝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为老挝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广西智慧”。
广西职业院校从“培养出海人才”到“出海培养人才”,由“借船出海”变为“造船出海”,助力东盟国家职业院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东盟出海中资企业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高层次属地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协同发展:构筑开放新高地
在输出职教标准的同时,广西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推动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格局。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中国—东盟能源职业教育联盟,与柬埔寨等7个东盟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多元协同共建海外基地,与东盟国家共建“桂水工坊”5个,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助力打造面向东盟水电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
“每年我们会举办英语授课比赛,获胜老师将优先派往国外工匠学院或参与境外办学项目,以此推动学校国际化能力提升。”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外交流中心主任李嫦妮说。
“我们也要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同时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享我们的模式。”韦林华介绍,当共享标准的时候,我们就会反过来审视自身标准的合理性,这也将倒逼学校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广西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已完成专家库建设,拥有入库中外方专家近800人。与外方合作院校、企业共建共享316项国际标准,合作开发国际化教材71本,共建共享国际化课程158门。
截至2024年底,广西4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行列,广西职业院校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149项奖项,依托17所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2万人次,举办技能比赛21场,累计招收学历生500多人。(李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