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区3万多家民企实施3.68万个兴村项目,惠及1.1万个村 万企兴万村 兴出好图景
晨光熹微,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的鸡舍里,养殖户滕培繁正弯腰刮铲最后一堆鸡粪,场地消毒后将迎来一批新鸡苗。
一个月前,滕培繁饲养的约1.5万羽小麻鸡出栏,7万多元的纯收入让他喜笑颜开:“跟着富凤集团干,日子有奔头。”
一只只小麻鸡的背后,是我区民营企业以产业、科技、金融、文化多维赋能,推动“万企帮万村”向“万企兴万村”升级的生动实践。
10年来,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我区有超过3万家民营企业实施了3.68万个兴村项目,惠及1.1万个村,覆盖全区4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近6000个重点帮扶村。
产业聚力:从单点突破到全链振兴
走进广西富凤农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凤集团)的养殖基地,只见标准化鸡舍整齐排列,自动化喂料线、饮水系统一应俱全。
“我们统一规划栏舍,提供鸡苗、饲料、疫苗和技术服务,农户只需负责养殖,成品鸡由公司保价回收。”富凤集团副总经理韦宗海介绍。
这一模式既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又显著提高养殖效益,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滕培繁正是受益者之一,今年是他跟着富凤集团养小麻鸡的第九个年头。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富凤集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辐射带动3.5万多名农民从事小麻鸡养殖,覆盖南宁、百色、梧州等地,让200个脱贫村的7000余户农民端稳“金饭碗”。
我区是农业大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名,水果产量连续七年全国第一,乡村全面振兴前景广阔,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打开新空间。
入夜,广西金福农业有限公司的火龙果基地里,补光灯宛如星河。该公司在隆安县丁当镇保湾村连片种植火龙果5500亩,累计带动1.09万户农户年创收1500万元。
在“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我区以特色产业为笔,勾勒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生动图景。自治区工商联的数据显示,全区3.68万个兴村项目中,产业类占比超75%,形成“桂字号”农业品牌矩阵。
科技焕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过去收完稻谷要晒半个月,现在公司直接收走烘干,晚稻播种不耽误!”来宾市兴宾区城厢镇平洞村村民覃业都高兴地告诉记者。
稻谷晾晒耗时费力,容易影响晚稻播种。来宾广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来宾广荣)投资建设的烘干中心,9台烘干机可日处理湿稻240吨,让农民告别了“晒谷难”。
走进兴宾区三五镇广荣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千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智慧平台实时监测着土壤肥力和病虫害情况,以及水稻生长变化。该基地综合机械化率达99.45%,辐射带动周边6.3万亩水稻机械化、标准化种植。
“我们采取‘育秧、机插、水肥管理、机收、烘干、加工销售’统一模式,农户按标准种,我们负责后续烘干、包装和品牌营销。”来宾广荣总经理黄少彦介绍。这个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让传统农业各环节更加紧密,实现了产业链无缝衔接。
目前,来宾广荣累计服务农田面积25.8万亩,惠及农户超5000户。标准化种植让农民增收节支达350元/亩,每年带动合作的村集体和农户增收500多万元。
从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广西农业项目的科技成色越来越足。
在北海市铁山港区,乃志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引进深海抗风浪网箱技术,解决了传统养殖受台风影响的难题。他们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科学养殖,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金融扶持:从融资难到活水来
近日,影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一些影视明星出席活动时,手拿的荔枝篮也“火”出圈。这些产品正是出自广西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凰图工艺)。
“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让企业有了更大发展。”凰图工艺总经理黄连将说。该公司联系编织农户有900多户,遍布博白县21个乡镇。然而,收购农户的编织产品需要结现款,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地回款周期长,新厂房建设要投入,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很大。
“我们通过‘一户一策’‘一行一品’服务企业、行业,优先为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企业提供授信。”中国农业银行玉林分行博白县支行副行长刘佳灵介绍。至今年2月,玉林分行成功为649户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超40亿元。其中,支持超200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23亿元。
精准的金融扶持,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2024年,农行玉林分行支持的博白编织行业,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43亿元,外贸出口额12.46亿元,实现双增长。
兴村项目融资难、融资贵是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面临的难题。当下,各个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场景,强化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全产业链金融支持,积极推出“万企兴万村贷”“坚果产业贷”“传统村落保护提升贷”“订单贷”“设施贷”“乡旅贷”等,让企业发展“有贷可依”。
文化铸魂:从振兴经济到振奋精神
“妈妈,采茶真好玩!”暑假里,贺州市黄姚乐耘庄园里欢笑声与茶香交织。
“这两天刚有一拨大湾区的游客过来,有得忙了。”贺州市乐耘休闲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飞语气中透着愉快。
该公司依托黄姚古镇的5A级景区资源,结合农耕文化和茶艺研学,打造出集农业种植、乡村旅游、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文旅产业,颇受欢迎。
2024年以来,庄园接待参观游客7万人次,拉动了当地餐饮业、住宿业和农产品消费,助农消费金额超40万元。
“庄园有就业岗位,村民可就近务工;茶园有游客,茶叶有销路,对乡村发展好处多。”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北莱村村支书张德禄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广西民营企业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振兴之中,通过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文化品牌等方式,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
清香的稻田、饱满的玉米、姹紫嫣红的花朵……走进百色市右江区江凤村那西屯,精致的村容村貌十分惊艳,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点缀其间,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百色市幸福印象文化传媒公司打造的“印象那西”项目,将农耕、蔗园文化与“四合院”农房风貌融合,86栋改造后的民居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成为当地新晋网红打卡点。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24年,那西屯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突破至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5万元,产业结构成功从单一农业向“农文旅”多元业态转型。(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岑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