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拼出好“薪”情
清晨,阳光穿透雨后的薄雾,洒在马山县零工市场门口。36岁的许燕丹拿着刚领到的求职登记表,眼中满是期待。“以前在广东东莞做品质工程师,收入虽好,但离家远,顾不上家。”她一边填写信息,一边与工作人员交流,“听说家乡就业机会多了,薪水也不错,何必再往外跑?”
从漂泊他乡到回归故土,从朝夕不定的“散工”到持证上岗的技能工匠——广西劳动者的脚步,正悄然转向。是什么力量,改写着他们的就业轨迹?又是什么,稳稳托起了千万份“家门口的幸福”?答案,就藏在那曾经散落、如今正被精心拼合的就业服务拼图之中。
平台下沉,大开便捷就业之门
近日,记者走进北流市城南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大厅电子屏幕上滚动更新着招聘信息。38岁的梁林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刚找到一份校外托管老师的工作,她满脸喜悦:“以前要么去广东,要么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走路十分钟就能到,月收入几千元,很稳当。”她的心声,亦是许多返乡就业者的共鸣。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使命。广西积极响应,以自治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就业服务向基层、向家门口延伸。
“过去由于信息闭塞、基层服务薄弱、碎片化严重,农村劳动力常陷入‘不知道去哪、不知能干啥’的困境。那时的就业服务像散落的拼图,不成样子。”北流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卢金华感慨,“家门口的站点,就是拼合完整图景的关键一块,拼好图,才能打开就业便捷之门。”
这扇门能开多大?
“就在广西·万事通达”就业服务品牌、玉林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北流市民乐园区就业服务工作站、马山县零工市场、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就业服务窗口……全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就业服务平台,构成五级服务体系的坚实节点。
“嘉福零工市场真是好!北海5—8月是休渔期,过去我们渔民上岸后想打零工却不知去哪找,如今有了零工市场,找工作方便多了。”家住北海市海城区地角街道的渔民老张逢人就夸。今年以来,北海市人社部门通过建设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为重点人群提供便捷就业服务,已建成13个就业驿站和5个零工市场,打造“10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马山县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白山镇合福社区,就业服务站旁就是机器轰鸣的扶贫车间。今年50岁的韦浩谊曾是外出务工人员,如今每天步行200米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比在外头漂着心安多了!”自从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试点以来,马山县提供就业服务人次同比增长44.53%,服务送工增长72.79%。
“薪”情好,心情就好。对成功在本地就业的群众来说,不仅省下房租、路费,还能就近照顾家庭,幸福感分量十足。
技能培训,打通职业发展通道
家门口就业,劳动者如何从“卖力气”进阶为“凭手艺”端稳饭碗?在广西精心构建的就业服务拼图中,精准有效的技能培训,无疑是提升就业质量、稳固岗位的核心“拼块”。
烈日下,玉林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的叉车露天实训场内,来自北流市新圩镇六旺村的卢坤淋,正专注地在教练指导下操作叉车。休息间隙,在与他的对话中,记者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个月前,我还在工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在人社部门推荐下,卢坤淋来到这里培训,如今已拿到特殊工种上岗证和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就是‘通行证’!相信找工作更容易,工资也会提高!”
该产业园是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玉林)重点建设内容,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模式,不仅有企业有产业,还联合了人社、应急、住建、消防等部门,开设了电焊、叉车、无人机、高压电工等数十门课程,涵盖特种作业操作、消防设施操作、特种设备检测等多个工种。
入驻该产业园的玉林市能匠之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李榜介绍,像卢坤淋这样的劳动者很多,通过“证书直通岗位”模式,既打通了职业发展通道,也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自2023年投入使用以来,该产业园年均培训技能人才近2万人次,今年1—5月培训需求更是大幅增长,已突破1万人次,取证后就业率高达90%。
本事硬了,薪水跟着涨,饭碗更稳当。在玉林市福绵区福绵裁缝培训基地,自治区级技术能手陈静正手把手指导学员。她的经历就是活教材——从一名普通裁缝学徒,进阶为月收入8000元的培训教师,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精准对接的技能培训,不仅带给我们体面的生活,日子更是有盼头。”陈静说。
根据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最新数据,2024年全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20万人次,农民工占比50.17%;2025年1—5月,这一势头更加迅猛:全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7万人次,农民工参训5.5万人次,占比达到62.44%。
云端对接,织密缝牢服务拼图
岗位信息、培训机会都有了,如何高效送达求职者?
“我们通过大数据动态捕捉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求职意向,实现了精准匹配。”北流市民乐园区就业服务工作站负责人钟华健道出关键。 在玉林,人社部门打造智能化就业服务系统,紧跟产业需求,定制化开发培训课程体系,推动农民工、重点帮扶人群向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转型,提升就业质量。
数据显示,2024年,来宾市建成零工市场43家,累计服务6万人次,发布岗位16.64万个次,破解零工就业难题。同时,成立了广西首个直播带岗基地,创新“云端”供需对接模式。
6月21日,在来宾市工业园区河南工业园内的直播带岗基地,夜晚的直播间依然灯火通明、热闹非凡。AI主播流畅介绍岗位信息,求职者李珍玉偶然刷到直播间,被一则电商客服招聘瞬间吸引。她立马在评论区提问,AI迅速回应,并引导她投递简历。经过对接面试,李珍玉成功入职,开启了新的职业旅程。“没想到,在家刷抖音就能找到满意工作,AI直播带岗真是帮了大忙。”李珍玉感慨。
该直播带岗基地负责人覃忠台介绍,今年以来,基地单场直播咨询量提升73%,促成简历投递超2900份,为60余家企业输送员工近400名,夜间服务占比高达78%,累计帮助超2300人就业,企业岗位留存率提升62%。
“广西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依托这张承载千万劳动者希望的‘民生拼图’,在全区范围搭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156’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姜杰表示,“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让就业公共服务覆盖所有常住人口,惠及更多用人单位,并打通就业创业的全链条。”
夜幕降临,马山县零工市场的灯光依然明亮。一位年轻母亲牵着孩子的手,在招聘信息屏前驻足良久。屏幕上滚动的岗位信息中,一块契合她需求的“拼块”映入眼帘,她嘴角扬起了笑意。(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姜界峰 通讯员 祝有慧 实习生 赵裕萍 卢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