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余韵袅袅,师公戏面具神秘古朴,壮锦纹样在指尖流淌生辉……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承载壮族文化根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蓬勃生机,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绘就乡村振兴的动人风景。
2025年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主题是“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当天,武鸣区举办了一系列非遗活动。
琳琅满目的非遗美食吸引众多市民驻足体验
武鸣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歌圩等多项非遗瑰宝,文化底蕴深厚。武鸣区将非遗保护置于“文化强区”与乡村振兴大局,系统开展普查建档工作,完善国家、区、市、城区四级名录体系,出台保护条例,设立非遗保护专项经费,为古老技艺筑牢传承根基。
“非遗不能只存于名录,必须‘活’在当下。”武鸣区文化馆馆长余燕鸣说。破解传承断层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命题,武鸣区大力实施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师徒制”和“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将歌圩、师公戏、壮族彩绣、传统体育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
“孩子们在学校学唱山歌、画师公脸谱、抛绣球、打陀螺,兴趣浓厚!”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教师李红兰介绍道。目前,武鸣区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8项、非遗传承人32名,建成非遗传承教育基地32个,7所学校挂牌“尼达妮”合唱团培训基地,文化自信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非遗的生命力更在于创新融合。在伊岭岩景区,游客不仅能欣赏喀斯特奇观,还能沉浸式体验学说壮话、学唱山歌等壮族民俗活动。“我们把非遗展演和体验项目嵌入主要景区,使景区成为研学热门地,同时拉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的发展。”景区负责人黄波介绍。武鸣区还打造了多条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线路。
创新让非遗释放出更多经济活力。在城厢镇江滨社区的“纳福彩绣手工坊”,绣娘们正飞针走线。工坊创始人、南宁市壮族彩绣技艺非遗传承人陆兰珍介绍:“我们将传统纹样创新应用于箱包、饰品,线上线下销售良好,已成为特色的‘武鸣礼物’。”通过“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武鸣区已扶持建立3家此类非遗工坊,吸纳3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和脱贫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守着老祖宗的传统手艺,心里特别踏实!”工坊成员梁大姐笑容满面。
非遗服饰秀
为扩大武鸣非遗的影响力,武鸣区依托“武鸣云”融媒体矩阵开设专栏,推出图文和短视频,持续擦亮“武鸣三月三”歌圩品牌;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让传统技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非遗共展等平台亮相。
“文化是根,也是振兴的动能。”武鸣区文广体旅局副局长苏玲说,“我们用心守护非遗,不仅留住了壮族文化记忆,更激活了乡村产业,拓宽了富民之路。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非遗富矿,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熊莉 卓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