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绘生命长卷 共育万千生灵——广西林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5/22 10:54:24
来源:广西日报

同绘生命长卷 共育万千生灵——广西林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字体:

  原标题:同绘生命长卷 共育万千生灵——广西林业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聚焦生命共同体构建。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广西以筑牢南方生态屏障为己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

  近年来,广西林业系统通过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物种拯救行动、推动跨境合作等,使得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银杉、德保苏铁等一大批濒危物种在广西重焕生机。这些成功的探索实践,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可参考的“广西方案”,更向世界传递了构建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筑牢生态:守护栖息家园

  广西黄金柏、两广秋海棠、猫儿山开口箭……近一年来,我区不断发现濒危植物新物种。截至2024年,广西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特有值居全国前列。

  自然保护地为大量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家园。全区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223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6个,保护了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58%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及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等单位组成的调查团队,在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发现一洞穴鱼类新物种——长须原花鳅。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区不仅洞穴生物丰富,也是兰科植物的天堂。

  2024年5月,广西、贵州两省(区)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并向国家公园管理局报送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它的创建,对于保护独特的岩溶森林生态系统、岩溶洞穴生物多样性和地下河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南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工作方案》,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南宁国家植物园设置“一园两区一基地”布局,设置药用植物园区、青秀山园区和植物保护研究基地,致力于实现全区8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有效迁地保护。

  广西林草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力。2024年,完成植树造林434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50万亩。我区连续16年年均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广西森林各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2.98%。

  今年1月,广西大学林学院监测人员在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鸟类专项调查时,在保护区英罗片区水塘边一处滨海湿地发现6只头顶红色的“白色大鸟”。经鉴定,此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鹤。这是山口红树林保护区首次观测记录到白鹤。

  近年来,大量珍稀候鸟频频在广西现身,“鸟类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等已成打卡“常客”。

  我区健全完善湿地分级分类管理,认定自治区重要湿地46处,成功申报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国家湿地公园24处。

  2020年以来,广西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1055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3147公顷。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全区红树林面积增长1200公顷以上,提前3年完成“保有量突破1万公顷”规划目标。截至2024年,广西红树林面积已达到1.06万公顷,稳居全国第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濒危物种得以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基础。截至2024年底,在自然保护地及周边范围,白头叶猴数量由2003年的598只增加到1400多只,东黑冠长臂猿(中国境内)种群数量从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到2024年的5群39只,瑶山鳄蜥野外种群数量近510只。

  科研攻关:拯救濒危物种

  濒危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灭绝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2022年4月,在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穿山甲救护繁育基地里,一只出生不久的马来穿山甲依偎在母亲怀里,努力睁开眼睛。这是一只人工繁育的子三代马来穿山甲。我区首次系统性繁育出马来穿山甲子三代并成功存活,突破马来穿山甲救护与人工繁育世界性难题,填补国内外研究空白。

  2025年4月,广西林科院联合北海市林科所开展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膝柄木回归种植活动,共种植膝柄木200株。膝柄木是中国十大濒危树种之一,资源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窄且自然繁殖率低。开展回归种植有助于增加膝柄木种群数量,改善其种群结构,为深入研究膝柄木的生态习性、繁育机制等提供更多样本与数据支持,推动相关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对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有着积极作用。

  据介绍,广西林科院已联合广西国有钦廉林场、北海市林科所等多家单位,在钦州、北海和南宁开展了4个膝柄木人工种群的回归种植工作,目前回归的数量超1500余株,长势良好。

  我区成功开展资源冷杉、元宝山冷杉、蒜头果、德保苏铁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以及中华穿山甲、冠斑犀鸟、鳄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放归工作,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种群恢复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4年12月,广西北海市防护林场红树林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在北海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全国首个国家级红树林种质资源库,将有效填补我国国家级红树林种质资源库的空白。截至目前,广西已建立了国家和自治区林草种质资源库41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33处。

  2024年,我区完成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野外调查工作,目前已发表植物新种27种,登记优良单株、特异种质资源1.85万余份。

  此外,我区扎实做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有序推进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2025年1月,广西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选送20份特异林木种质资源。截至目前,广西累计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选送2批共30份特异林木种质资源。这些特异种质资源具有独特遗传特性、优良生长性状、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可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宝贵的物质基础。

  广西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执法管理体制。

  构建森林防火监控、智能巡护、无人机监测和巡检等多位一体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2023年实现全区自然保护地变化图斑核查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绿盾”“绿网·飓风”“一集中三攻坚”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2024年,我区查办野生动植物案件976起,其中刑事案件838起,刑事打击处理1264人,打掉犯罪团伙37个。

  多方协作:共建生态边疆

  今年2月,中国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越南重庆县东黑冠长臂猿及栖息地保护区,在中越777号界碑前共同签署《中越东黑冠长臂猿联合保护行动计划》《中越东黑冠长臂猿联合巡护队伍工作方案》,标志着全球极度濒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的保护迈入跨境合作新阶段。

  东黑冠长臂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性极度濒危级物种。

  2011年,中越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开展联合调查、保护交流会和联合巡护执法,为东黑冠长臂猿打造宜居栖息地。十多年来,中越两国携手合作,共同为保护东黑冠长臂猿作出不懈努力,东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得到有效修复。

  经过中越双方共同努力,东黑冠长臂猿受到威胁和干扰程度大大减轻,栖息地质量逐年提高,实现了从发现之初不足40只到如今种群数量连年稳定增长。

  中越共同守护全球最后的东黑冠长臂猿种群,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合作提供了范例。

  近年来,广西加强与越南等邻国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成功实施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

  目前,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桂林会仙喀斯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今年4月,我区正式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5年)》,标志着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阶段。全区林业系统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林长制为抓手,维护好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安全家园。(记者 刘琴 通讯员 覃静 张雷)

  数说广西

  1、广西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野生高等植物物种数10466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

  2、广西突破穿山甲人工繁育等世界级难题,实现超4000株濒危植物野外回归。

  3、截至2024年底,广西白头叶猴数量由2003年的598只增加到1400多只,东黑冠长臂猿(中国境内)种群数量从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到2024年的5群39只,瑶山鳄蜥野外种群数量近510只。

  4、全区已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守护了90%以上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58%的红树林湿地、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及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

  (数据来源:自治区林业局)

【纠错】 【责任编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