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5月18日电(记者陈露缘、赵欢)在480余平方米的展厅内,没有一件“展品”,却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探寻,靠的是什么?
“这里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二楼的‘骆越遗珍’展厅,是馆内唯一一间‘没有展品的展厅’。”广西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胡鹏程介绍,展厅内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左江花山岩画。
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尚未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壮族先民骆越人以崖为纸、以画传意,将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生动地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仅宁明花山岩画一处,就保留有1900多幅清晰可辨的图像。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沿江绵延百余公里,需乘船而行,或仰望于崖下方能一见。”胡鹏程告诉记者,为帮助观众全面了解花山岩画的分布特征和“小红人”的多样形态,博物馆在48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运用数字技术,融合五折数字屏、投影动画等手段,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沉浸式体验,生动呈现左江花山岩画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营造出跨越时空的交流对话空间。

“这里‘空无一物’,却仿佛包罗万象。”观众李婷婷说,这是她第一次对花山岩画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场域有了整体认知,也深入了解了“用什么画、怎么画、为何画”的奥秘。在数字屏前,她沉浸式体验了“勐卡画兵马”的古老传说,仿佛置身于古骆越时代的壮丽山川、岩画奇迹与神秘祭祀场景之中。
花山岩画最吸引人的看点之一,便是岩壁上姿态各异的“小红人”。他们手脚张开,铜鼓相伴,身佩刀剑,被绘于陡峭崖壁之上,高度从0.6米到1.5米不等,最大者高达3.58米。现场观赏往往需借助望远镜,但在这个博物馆展厅中,观众可以近距离、清晰全面地领略这些神秘图像的细节与魅力。
“我们将目前已识别的岩画图像全部收录其中,观众只需轻触按钮,便可知晓每一幅图像对应的岩壁位置。”胡鹏程介绍说,这种互动式体验深受孩子们喜爱,他们不仅可以为“小红人”涂色,还能将自己的画作上传至电子岩壁,在游戏中与历史文化实现沉浸式连接。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升级,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也让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走近观众。这个展厅如同一个数字宝盒,将绵延百余公里的左江花山岩画浓缩其间,观众只需“打开它”,便仿佛步入一个虚实交融的岩画世界。正是数字手段的赋能,让这个“空无一物”的展厅成为沉浸式叙事的起点,也为未来展览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