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贝之美雕山河
海天浩渺,湛蓝如洗。海面上,数条中华白海豚纵身跃出,与振翅群鸥相遇……钦州三娘湾一家小店里,一面生动鲜活的彩绘外墙,引来不少游人驻足欣赏、拍照。
店内,80岁的店主杨永琪正以贝壳为材料,精心雕琢着一枚枚海豚胸针。砂轮轻旋,钢刀游走,在他巧手下,小海豚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跃入海洋。
贝雕工艺传承千年,堪称海洋艺术精华。辽阔富饶的北部湾海域,孕育着数百种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海贝。“这些贝壳是海洋赐予人类的珍宝,每一枚都散发着永恒的美与神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利成世介绍,早在山顶洞人时期,贝壳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后逐渐发展为贝雕工艺。
20世纪80年代,年轻的利成世闯荡钦州,凭借现场创作的一幅画作,成功应聘到广西珍珠公司,从此与珍珠贝壳结下深厚情谊。在他的雕琢下,一个个普通贝壳蜕变为艺术品,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而他粗短的大拇指,正是长年用力雕刻留下的印记。
利成世的电脑里珍藏着一张老照片:两个巴掌大的白蝶贝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握手的历史画面,配文“香江归国,合浦还珠”。这是1997年,他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创作的三件贝雕作品之一。
另外两件,也采用相同大小的贝壳,分别雕刻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肖像和2万多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及其附件,其线条与笔迹细密却流畅,后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回忆起这些被誉为“世纪见证”的贝雕作品在香港展出时的盛况,利成世难掩自豪:“观者无不惊叹广西竟有如此精湛的工艺美术,对北部湾充满好奇与向往。”
如今,贝雕魅力愈发彰显,一批原北海工艺美术总厂的老匠人悉心传授技艺,外来匠人积极融入创新,新生代接续传承,共同推动北海贝雕事业创新发展。2021年,北海贝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作品唯有记录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焕发出璀璨光芒与无穷生命力。”利成世感慨道。海上丝路、建党百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每一次重大主题创作中,北部湾的广袤与包容都激发着艺术家们的灵感。他们匠心创作的贝雕佳作屡获全国大奖,让北部湾贝雕在全国沿海地区独树一帜。
利成世的家乡钦北区青塘镇,正是平陆运河蜿蜒而过之处。目睹运河建设的宏大场景,他满怀豪情:“以贝之美,雕画山河壮丽;以心之诚,传承千年技艺。贝雕孕育于海,必将随浪起舞、与潮共鸣,在这向海图强的新时代里绽放异彩。”
在北海传艺贝雕家居文化馆,该馆负责人何明军正带着几名匠人潜心创作,明亮的台灯下,砂轮飞转,当最后一块零部件“风帆”拼接完成,贝雕画中的巨轮瞬间有了乘风破浪之势。
何明军来自四川,谈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将让家乡物流出海更便捷时,他的双眸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要精心雕琢,将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磅礴壮美,在贝雕之上完美呈现。”(记者 覃鸿图 庾琳 梁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