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街市五彩霞-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5/11 09:08:53
来源:广西日报

天上街市五彩霞

字体:

  原标题:天上街市五彩霞

  各族群众在“天上的街市”逛圩场。

  4月27日,山坳间的晨雾被第一缕阳光揉碎时,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山路上,已响起细碎的银铃声。72岁的李正宏裹着深蓝色的苗绣头巾,抱着月琴往圩场走去。转角处,穿百褶裙的彝家姑娘结伴走来,裙裾上的银饰叮当作响。远远望去,整条街市像被撒了把五彩米粒。

  这是德峨镇4月的最后一个圩日,海拔1600米的高山圩场正从晨雾中舒展筋骨。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同胞聚居于此,“五彩”民族文化风情浓郁,这个古老圩日也被誉为“天上的街市”。近年来,德峨赶圩IP日渐出圈,周边乡镇乃至贵州、云南等地群众纷纷慕名而来。

  上午9时,圩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叮咚、叮咚……”民族乐器摊铺前,传来阵阵月琴声,如银珠落盘,吸引众人驻足。弹琴的老者正是李正宏,他弹琴、制琴、修琴技艺精湛,还是村里月琴队的创始人。只见他布满沟壑的手拂过琴弦,唱起:“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由词曲作家古笛、黄有异创作,极具隆林民族特色,传唱全国。1979年,二人到德峨采风,被赶圩时各民族和谐交易的场景激发灵感。如今,熟悉的旋律在圩日响起,吆喝声、布料摩擦声、脚步声,都成了月琴的和弦。

  民族乐器和民族服饰是街市热门商品,承载着民族情感、历史记忆与生活美学。有人选到心仪的月琴、芦笙,迫不及待试音;有人换上新购的民族服饰,在圩街上欢快行走,为圩日添彩。

  民族服饰店前,一群青少年轻抚百褶裙上的刺绣花纹,带队老师杨云正讲述刺绣与蜡染的故事。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土生土长的德峨女子,早年曾在街市民族服饰店绣花、画蜡染布;如今在南宁成立工作室,将百余种苗绣针法融入现代设计。“我希望民族技艺代代传承。”杨云说,她常带学生回“天上的街市”研学,让孩子们在烟火中触摸文化根脉,激发创新灵感,让苗绣、蜡染焕发新生机。

  圩市最热闹处,李文良家的蜡染坊里,飘着蓝靛草特有的清香,几十个染缸装满蓝靛汁,染布的蓝靛膏装在竹箩里,如蓝宝石般泛着幽幽蓝紫。李文良一家人正忙着浸泡、染色、晾布。这些蓝白相间的蜡染,沉淀着匠人的心血,勾勒出青花瓷般的韵味,深受群众喜爱。每年,这里卖出上万条蜡染布,制成衣裙、背包、窗帘等产品。

  “天上的街市”形成于清朝初期,当时德峨逢猴(申)、虎(寅)日成“街市”。如今,每6天一次的德峨圩日,少时有近万人赶圩,多时超过3万人。在这里,各族群众既“赶”物与物的交易,也“赶”人与人的交流,更“赶”古与今的文化传承。

  天南地北的赶圩人,在德峨街市上体验各族群众本真生活。

  农户摆卖自产的农产品,鲜少称重,多以把、碗、个、袋、升“量”着卖:蒜头一把2元,花椒一碗10元,南瓜一个3元……

  “以前,圩场摊位少,主要售卖肉、菜和生产、生活用品。”德峨镇党委书记罗仁华介绍,随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圩日产品品类、圩场规模、顾客需求都变了,但热腾腾的烟火气依旧。

  圩场上的村言民语趣味十足。“今年黄豆收成咋样?”“得10多斗。”“明年还种多少包谷?”“大块地种了桑树,几块小的只种得2升。”赶圩人或卖、或买、或闲逛,欢笑声、谈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土酒、羊瘪汤、豆渣包苞饭是当地赶圩“传统套餐”,三五成群的赶圩人坐在遮阳棚下,大快朵颐。吃着、聊着,说起家里的桑蚕、牛羊,脸上满是喜悦。

  置身“天上的街市”,光是坐标和地名,就具象化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暮色中,街灯亮起如晶莹珍珠链,串起乡风、乡俗、乡情。李正宏的月琴队与芦笙手合奏,穿民族服饰的主播在镜头前展示蜡染围巾,远处苗寨的炊烟与街市灯火交织。

  300年“天上的街市”,既是古笛笔下“人约黄昏后”的民俗画卷,也是杨云工作室里“传统纹样×现代设计”的创新现场,更是千万赶圩人用脚步丈量的文化长河——当月光漫过青石板,那流淌在银饰叮当、蓝靛染缸间的烟火气,正是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凌 聪 通讯员 卢思雨 岑瑞英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