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墨韵共绘八桂 丹青书写时代华章——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的艺术解码-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5 04/30 08:50:14
来源:广西日报

山海墨韵共绘八桂 丹青书写时代华章——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的艺术解码

字体:

原标题:山海墨韵共绘八桂 丹青书写时代华章——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的艺术解

  4月26日,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作品展在广西美术馆拉开帷幕。冯远、范迪安、覃志刚、徐里、杨晓阳、尼玛泽仁、李翔、祁海峰、贾广健、郐振明、卢禹舜、田黎明、唐勇力、许钦松、王林旭、孙景波、王宏剑、张江舟、牛克成、孔维克、王珂、刘广、陈辉、岳黔山、徐恒、任惠中、陈克永、方向、杨晓刚、王万成、李丹、陈良敏、段铁、龙建辉、石向东、蔡智、陈毅刚37位艺术家历时两年,先后深入南宁、桂林、钦州、百色、来宾、崇左6市,以800余幅作品勾勒出平陆运河的钢铁交响、花山岩画的千年赭红、漓江山水的氤氲青绿,更将笔触对准建设者的汗水、少数民族群众的笑靥,将八桂大地上的时代脉搏、山河气韵与人文精神凝练于尺素之间,开展了一场关于“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度实践。

  这场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主办,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广西美术馆、广西政协书画院承办的采风行活动和作品展,不仅是对壮美广西的视觉再现,更是中国美术界在新时代背景下,一次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积极探索,呈现了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宏伟画卷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新时代广西人民牢记嘱托、砥砺实干的使命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当机械轰鸣遇上写生笔墨

  在三次意义非凡,兼具深度及广度的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中,艺术家们描绘最多的是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建设场景。

  平陆运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工程,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在平陆运河建设施工现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眺望着奔腾的钢铁洪流,他坦言,这是他创作生涯中规模最大、阵容最齐、成果最丰富的一次大型系列采风活动,对于研学笔墨创新和技艺转型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机会。当传统山水画的“勾点染皴”遇上钢筋水泥的几何结构,当宣纸上的留白意境需要承载机械臂的精密节奏,写生笔墨、写生技法如何应对现代工业题材?这是他在采风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题材扩展,而是笔墨语言的现代化传承。”

  “从新金陵画派到平陆运河主题创作,中国画家始终在探寻‘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之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回忆傅抱石将传统上较少入画的电线杆、火车轨道收纳画中,对比这次以平陆运河的塔吊、挖掘机为创作题材,他认为每一代艺术家都在尝试用笔墨记录时代的“硬核”建设。这场从“画什么”到“怎么画”的深度探索,既延续了将时代印记注入丹青的创作传统,更为中国画打开了表现数字时代工业美学的全新维度。

  “采风行活动创作的作品经得起细细研读、系统探究。”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尼玛泽仁认为,此次采风行活动和作品展体现了中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积极投身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生动实践。要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祁海峰说,在平陆运河建设现场,真正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场景就像一张新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机器的轰鸣、塔吊的旋转,每一个画面都触动了我们的创作激情。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感觉到面前的画纸太小了不够画,再大的画纸也难以容纳这么宏大的主题。”他坦言,新时代艺术创作既要与时代同频共振,更要让水墨语言扎根现实热土,构建通向未来的美学桥梁。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徐里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画家们用宏大叙事的场面、表现形态、意向性手法突破传统模式,以人文视角解构机械美学,汗花飞溅的瞬间被凝固成光的诗篇,塔吊的钢铁骨骼在暮色中化作大地的脊梁,使工业题材创作挣脱了场景再现的质朴,在解构与重构中完成对时代精神的诗意转译,构建起中国工业美学的双重维度,既彰显中国速度的震撼力量,又饱含对劳动者精神世界的温情关照。”他认为,此次采风活动是美术作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一次行动和礼赞。

  当只此青绿遇见民族交融

  如果说平陆运河的钢铁巨构为艺术家提供了时代的硬朗线条,那么,广西的历史底蕴、多元地貌与民俗文化构成了天然的色彩实验室,赋予了书画家更丰盈的视觉盛宴。

  从漓江山水的氤氲青绿,到花山岩画千年赭红的古朴纹样;从壮族绣球跃动的五彩丝线,到平果铝业基地银灰机械与赤红熔岩的碰撞,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抹色彩都在挑战传统调色盘的边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王林旭感慨:“广西的壮美,是山水、人文、工业的三重交响。”他表示,这次到广西看到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看到各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用最有代表性、最热情的表情抒发这种幸福之情、美好之情和时代之感,“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艺术灵感,这时候的色彩最能表达广西的美。”

  “壮美广西采风写生之行,深刻印证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真谛。”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陈良敏表示,通过平陆运河枢纽的钢铁骨架与千年花山岩画对话,在铝业基地的工业景观与古榕石桥的时空叠映中,他触摸到广西新时代建设的脉搏,“这种复杂的框架结构写生创作是一次新的机遇、新的课题,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广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生动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壁画工作室主任李丹说,这次采风正好遇上“三月三”,体会到了真正的广西民俗风情,进一步了解到广西文化的多样性,“采风中看到的多彩民俗、火热的建设场景,还有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都呼唤着美术工作者用更多元的题材、更包容的技法、更深刻的共情去回应。”

  当名家笔触点燃创作热情

  这场跨越山河的艺术远行,不仅为中国美术界留下一批时代力作,更似一粒火种,点燃了广西本土美术创作的燎原之势。

  当来自北方的画家以“他者”视角解构平陆运河工程建设的工业美学,当来自江南的画家以墨客笔意对话花山岩画,广西本土艺术家们突然发现,那些习以为常的喀斯特峰林、三月三歌圩、码头吊臂,竟能激发出如此多元的艺术表现。

  广西政协书画院院长、广西美术馆馆长龙建辉表示,从助力广西发展和宣传推介广西的角度来说,这次活动通过艺术家们的画作让更多人了解广西、认识广西、走进广西,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热议,更在社会层面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宣传广西的亮丽名片。为进一步扩大活动的成果,这次画展的作品计划进行全国巡展。“我们不仅要让作品留在美术馆,更要让艺术成为广西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让它们成为讲述广西故事的文化使者。”

  “这次活动对广西美术界有着非常大的启发和推动作用,拓宽了艺术视野和创作思维。”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石向东表示,诸多书画名家来到广西写生,展现了很好的学术课题和时代追问,他们带来了高超的技艺、深厚的学术积累和宝贵的创作经验,特别是那些视觉独特、内涵深刻的作品,让广西美术界眼界大开,给予广西美术事业发展很多新的启发。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广西美术有着丰厚的历史传统,现代以来名家踏访、名师传承,许多作品表现了广西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广西的山水不仅养育了广西的美术家,也为美术界的名家探索新笔墨、新语言提供了帮助。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漓江画派、广西水彩画在全国美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也确立起广西美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广西美术家坚持脚踏八桂大地,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这次采风活动的交流,我们看到了广西美术蓬勃发展的郁郁生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多出精品、攀登高峰共同努力。”(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孙鹏远 通讯员 周昀烽 潘柯君)

【纠错】 【责任编辑:牙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