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乡村——苗族青年返乡创业17年 见证苗寨变迁-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5/20 18:37:31
来源:新华网

可爱的乡村——苗族青年返乡创业17年 见证苗寨变迁

字体:

  吴新仁(左)和爱人何玉青(2024年5月8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抱着4岁的儿子吴良友去参加苗年活动(2018年1月17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右)、何玉青和4岁的儿子吴良友在小卖部合影(2018年6月4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右四)和村民们扛着木头过河,准备修建木楼(2019年7月1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和村民们在河里抬石头,修筑河堤(2019年7月2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的妈妈吴来迷(左)、爸爸吴光梅挑着禾谷回家(2019年9月3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左)和爱人何玉青扛着螺蛳苗过河,准备投放到稻田里养殖(2020年3月25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右)、何玉青和6岁的儿子吴良友在民宿窗前合影(2020年11月17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何玉青和苗寨的姐妹们前往河边参加开坛洗发节(2023年4月19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何玉青带着儿子吴良友在夜校课堂上学唱苗歌(2023年7月5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吴新仁(右)和19岁儿子吴良缘在学习使用电脑(2023年9月1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何玉青(左二)和苗寨的姐妹们在展示刚刚抓到的禾花鱼(2023年10月3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何玉青在晾晒亮布(2023年10月14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何玉青在乌英苗寨打同年活动中直播(2024年2月14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pagebreak

  何玉青(右)和吴新仁在整理民宿房间(2024年5月19日摄)。

  2007年,28岁的苗族青年吴新仁结束在城市的十年打工生活,带着22岁的爱人何玉青回到家乡——乌英苗寨,开始创业。

  乌英苗寨坐落在桂黔交界的大山深处,共有145户700余人,其中104户属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1户属于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因为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原因,乌英苗寨一度发展落后。

  返乡后,吴新仁和何玉青买车拉客运货、经营小商店、种田养鱼、办民宿卖特产,逐渐成为苗寨的致富带头人。17年来,两人坚守在大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吴新仁说,返乡创业这些年能有所收获,得益于近年来桂黔两地民宗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和机构对乌英苗寨各项事业的助力,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英苗寨还在广东省廉江市粤桂资金的多方位扶持下,修建了教学楼、文化长廊、风雨楼、芦笙广场等设施。通过开办妇女夜校、设立教育奖励基金等,当地文化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如今,乌英苗寨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前进,吴新仁和何玉青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上夜校、唱苗歌、吹芦笙、制苗衣、拍视频、接待游客、外出演出……两人朝夕相伴,携手见证了苗寨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纠错】 【责任编辑: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