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西南剧展文脉 谱写时代发展篇章-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5/08 09:26:37
来源:广西日报

赓续西南剧展文脉 谱写时代发展篇章

字体:

【原标题】赓续西南剧展文脉 谱写时代发展篇章

  近日,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南宁、桂林持续进行。观剧之余,笔者进行了一些深入思考。近年来,一路见证了广西的壮剧《百色起义》、桂剧《花桥荣记》《人面桃花》、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三街两巷》《漓水烽烟》、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等取得的可喜成绩,应当说,西南剧展赋予了广西戏剧非同一般的文化脉络。

  西南剧展的历史回响

  80年前,西南剧展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开幕。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抗战环境中,以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瞿白音等为代表的著名戏剧家,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吸引上千名戏剧人在桂林上演了持续近百天的文化大戏,以文艺为武器,奏响了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进力量的最强音,成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体现了中国戏剧人抗日救亡的文化担当。八秩荣光,薪火相传,西南剧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了我们文化记忆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它不仅是艺术的盛会,更是文化的盛宴,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旅游逐步成为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然而,只有自然景观而缺少文化的旅游越来越不被青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戏剧节恰恰能以特有的方式践行文旅深度融合的理念。当年,西南剧展时间之长,艺术家与观众汇集人数之多,不仅促进戏剧发展,而且赋能经济发展。从不降价的桂林米粉在西南剧展期间也特意优惠酬宾,很显然,西南剧展不仅激发了百姓的爱国热情,还使他们的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让人们看到了戏剧艺术的能量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如今,广西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西南剧展的文脉与荣光,依托桂林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桂林艺术节以崭新的面貌亮相在世人面前,用新时代的艺术盛典向西南剧展致敬。桂林艺术节致力于“打造中国戏剧的国际舞台”,以戏剧为核心,将单一的山水旅游升级为更为丰富的文化旅游,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增添文化力量,为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这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命题。

  文旅融合的路径思考

  一直以来,戏剧都在文旅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彰显地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更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甚至可以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替代的文化标识。从广西人引以为傲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20多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与文旅的融合共生之路。高雅的戏剧艺术已经可以作为“被消费主体”,引领新的消费趋势,而不仅是景区配套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作品”。

  近10年,诸如桂林艺术节之类的戏剧节渐次火热,中国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品牌效应日趋显著。戏剧从单纯的舞台演出发展为城市节庆,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文旅融合背景下重塑旅游地域文化感召力的金字招牌,激活城市文化,带动周边产业,培育消费场景,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燃剂”和“新引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思考和探索新时代戏剧节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与文旅融合共生的有效路径。

  在挖掘戏剧之美上下功夫,持续加温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戏剧不仅是艺术表现的方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续写和传承的介质和工具。文旅融合式的戏剧节若想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重点是在戏剧本体上下功夫,依托地域文脉的滋养,凸显差异化吸引力。

  在形式创新上下功夫,不断优化观剧休闲体验。借助戏剧节的契机,在场景上下功夫,拓展戏剧边界,丰富剧场样态,将更多生活场景融入多元戏剧空间,让游客获得更持久更深刻的文化体验。同时带动区域内的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蓬勃发展,破解“节日热闹一阵子,节后回到老样子”的困境。

  在项目策划上下功夫,避免单一资源导向问题。单一资源导向是指只关注核心吸引物的资源价值,只关注投资强度和投资力度,不关注服务价值,更不关注消费者的获得感,由此陷入资源依赖的发展桎梏。目前,既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又要结合本地特色,与“广西有戏”品牌联动,以戏剧节为平台,整合创作、演出、交流、展示、消费等要素资源,拉动整个区域文旅融合的戏剧全产业链发展。

  在群演群看上下功夫,让文化自信落地落实。戏剧从百姓中来,必须到百姓中去,才能夯实戏剧传承传播的基石和土壤。可以通过设立戏剧集市、戏剧嘉年华、戏剧艺术装置打卡点等,增加多元化艺术活动,不仅能让参加过培训的群众演员有表演的机会,而且给游客带来更多有趣味、更好玩的戏剧艺术体验。

  戏剧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随着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网络上火爆出圈,我们欣喜地看到,曾经让人担忧的戏剧观众“老龄化”问题正逐步有了“年轻化”的趋向。如何巩固和增强这种良好态势,让传统戏剧可持续地与青年观众共鸣?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线上看到戏剧、在线下走进剧场?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恰当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艺术形式的生命力与它的传播力密不可分。近几年,新媒体平台为传统戏剧的弘扬和传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90后”“00后”已成听戏主力,占总观众的52%。2022年报告显示,全国各地最受欢迎的国家级非遗前十名中,有4项是传统戏剧。2023年报告显示,16万场越剧直播收获了8.9亿次观看,同比增长50%。当然,不能简单地就流量做流量,必须站在价值培育的角度做流量的全过程管理。所以,新媒体传播媒介的运用还是需要审慎选择,恰到好处,可以是助力,但不能是主流。

  强化戏剧本身的核心竞争力。破圈不靠运气,而靠底气。真正让传统戏剧保持持久生命力的,还是戏剧本身的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传统戏剧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正确方向,坚守经典戏剧流传至今、深入人心的审美要素。只有不断提升戏剧本身的艺术水准,才能保持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多样化的演出市场中生存和繁荣,持续保持与青年观众的黏性互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如今,广西戏剧教育的人才体系尚未形成,后继乏人现象仍然严重。所以,要致力于培养一批业务精湛、梯次衔接、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戏剧人才队伍。结合“广西有戏”十百千育才工程,依托项目、剧目、节目搭建实战化平台和载体,多方面、多领域扩大广西戏剧人才的基本盘。目前,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广西戏剧院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合作实施的广西戏曲表演人才培基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是解决戏剧人才后继乏人的有效举措。当然,还要在重点剧目排演过程中,充分使用自有人才,大胆启用青年人才,用年轻人视角、年轻化语态,争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与传统戏剧“绝缘”,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接力者。

  守正创新续文脉,担当作为谱华章。衷心祝愿广西的传统戏剧持续焕发活力,释放戏剧艺术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谱写新时代戏剧华彩新篇!(于瑮 闫雪梅)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