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 | 打通“气的梗阻”,才能解疙瘩-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4/25 12:06:58
来源:《半月谈》2024年第7期

半月谈 | 打通“气的梗阻”,才能解疙瘩

字体:

  半月谈记者 熊家林 覃星星 李 铮

  驻村工作的一大任务,是排解村里的各种老积怨、新矛盾。驻村干部如何才能有效化解村里的矛盾纠纷?

  平时释法,遇事找法

  辽宁省公安厅干部李金璘曾被派任丹东市东港市新兴街道土房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个月,她就遇见两户村民因建房挖沟发生口角。“一方认为只要是在自家范围做什么都不受他人干涉,另一方则觉得气愤和窝火,矛盾就来了。”

  在调解矛盾过程中,李金璘把民法典找出来,一字一句劝解:“建房挖沟时,应当与邻居房屋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影响邻人房基,不能将屋檐水或流水泻入邻居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响他人通风、采光或生活。”

  “村民都有尊法守法的意识,只是不知道这些小事也有法律规定,让他们了解之后,再从兼顾各方利益、互谅互让、邻里团结的角度做工作,就会容易很多。”李金璘说。

  为了让法治种子在村里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潭下镇大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刘锋则从“娃娃”抓起。去年儿童节,刘锋邀请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法官到村小学为学生和家长上了一堂普法宣传课,将法治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

刘锋(右一)与群众确认防返贫系统中的收入情况

  打通“气的梗阻”

  “以退为进”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栗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文斌在调解村民纠纷时常说的一句话。他说,农村很多矛盾纠纷看似一团乱麻,甚至涉及几十年的恩怨纠葛,其实多是因在气头上闹得越来越大。他提出,驻村工作队要在详细、真实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先解决矛盾双方的心理问题、摸清根源,再拉开两边分开做工作,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罗文斌聊起去年调解的一个纠纷案例,两户相邻的村民同时建房,却因两栋房子的间距闹起矛盾。面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罗文斌不轻易下结论。他召集驻村队员和村干部,分两组做两户村民的工作。大伙详细了解情况后发现,其实两家矛盾并不大,但都在气头上,觉得“这时退一步失了面子”。

  “看似是地的问题,其实是气的梗阻。”驻村干部把解决心理梗阻作为此次调解的重点,详细说明“争”不来脸面,“退”才显风度。两家户主在驻村队员安抚下,最终双方各自退让20厘米。

  建章立制,善用自治

  “只有制度才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刘锋说,在驻村工作中他和其他工作队员完善村规民约,从而在解决矛盾纠纷时有规矩可循。有了完善的村规民约,村民之间面临宅基地矛盾、山林纠纷等农村常见纠纷也能和气解决。

  “驻村后,我发现一些群众遭遇矛盾纠纷时会倾向于接受村里有威望老人或经济能人的调解,其他人去调解的话效果就不一定好。”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汉林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成介绍,为更好解决农村常见纠纷,自己着手成立村调解委员会,邀请村里的经济能人、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说话管用”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在村民发生矛盾纠纷时及时出现,遵循社会效益优先、寻求平衡、共谋发展的思路解决问题,实际运行效果较好。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渼陂村“90后”驻村第一书记黄思维认为,村民自治是强化基层治理的根本之策,建立适合本地村情的机制和留在村庄的队伍才能长效化解矛盾纠纷。

  文陂镇当地有个“渼姐说事团”,这是一个由30余名热心公益的巾帼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也是当地矛盾调解的主力军之一。“渼姐”和村民沾亲带故,能更好地用群众的语言、方式解决问题。向“渼姐”倾诉,就像和亲戚朋友吐槽,矛盾纠纷就在聊家常中聊开了。

【纠错】 【责任编辑: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