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飞扬“三月三” 五彩斑斓看非遗-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4 04/09 10:01:38
来源:南宁日报

歌舞飞扬“三月三” 五彩斑斓看非遗

字体:

【原标题】非遗在身边 文化共传承 歌舞飞扬“三月三” 五彩斑斓看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为了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老友南宁 文旅周刊》特别推出“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专题,介绍大家身边的非遗项目,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广西到处都是歌舞的海洋。在这一天,广西人民会呼朋唤友,唱山歌、看斗牛、品美食、游美景、赏民俗,举行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为八方宾客奉上规模盛大、全民欢庆、风情浓郁的饕餮盛宴。在即将到来的“三月三”,有不少民俗及相关活动是非遗项目。本期将向大家介绍一些与“三月三”有关的非遗。

  ●壮族三月三(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三月三”传承自上巳节,在长期的发展中融合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歌圩文化,演化而成当地的一个盛大民俗节庆活动。

  “壮族三月三”在南宁市皆有流传,武鸣区尤为隆重,马头、罗波、两江等乡镇的“三月三”节庆活动更是热闹非凡。节庆期间,各家各户制作五色糯米饭、糍粑等,杀鸡宰猪,祭祀祖先、抬祖神巡游、吹奏八音,举办大型歌圩对歌娱神、“倚歌择配”,并举行抢花炮、抛绣球、唱大戏、碰彩蛋、放河灯等活动。“壮族三月三”是壮族婚姻文化(对歌择偶习俗)、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今年,南宁市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三月三”传统文化,举办“大地飞歌”“民歌一条街”“绿城歌台”等民歌主题活动,用活动唤醒民俗记忆,借文化凝聚传承的力量。此外,还举办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中国—东盟(南宁)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国潮雅集等活动,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舞龙舞狮、抛绣球、跳竹竿舞、抢花炮等特色民俗,体验南宁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壮族三声部民歌(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三声部民歌”流传于南宁市马山县加方乡、古零镇、古寨乡、里当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壮族民间传统音乐。

  “壮族三声部民歌”被称作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其结构有三个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柔和,风格统一。歌词一般是五字四句和五三五言六句式,有严格的腰脚韵。“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交往娱乐、恋爱等过程中。

  近年来,“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参加区内外展演,还到过埃及、芬兰、阿曼、日本、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表演,深受观众的喜爱。

  ●壮族抢花炮(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抢花炮主要流行于桂、黔、滇、湘、粤等地的壮族、侗族、仫佬族、瑶族聚居区,是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南宁市邕宁区一带素有抢花炮的传统,中和镇孙头坡和施灵村通常在二月初二举行抢花炮活动,而蒲庙镇的梁村、州同村等则常在三月初三举行。

  壮族抢花炮包括还炮、游炮、抢炮、接炮、送炮、养炮6个环节,抢炮是整个活动的高潮。在空旷的田野里,特制的送炮器将花炮轰至空中,落下时抢炮者奋力争抢。抢到花炮并“过关斩将”送到指定地点者,便是花炮夺得者,称为“炮头”。“炮头”不但可获得奖品,还可取得组织来年抢花炮活动的“特权”。同时,需在来年准备同样的奖品,奖励给新一任“炮头”。人们以抢得“炮头”为荣,寓意迎来好兆头。

  ●壮族歌圩(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

  “壮族歌圩”举办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以青年男女倚歌择配和赛歌赏歌为核心内容,同时兼有戏剧、曲艺、体育等文化娱乐活动和民间文化。从歌谣的内容考察,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科技、哲学、伦理道德、艺术等领域。目前,南宁市以民俗活动为载体在全市范围内定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三月三”、横州市云表壮族歌圩等活动。

  ●壮族五色糯米饭(2010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色糯米饭也称为“乌饭”,是壮族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红、紫、黄、黑、白五色而得名。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源于壮族传统农耕社会生产生活,依托“三月三”、清明节等民间节庆习俗,并以此为载体传承至今。

  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原料,由香糯米及红兰草、紫兰藤、栀子、枫树叶等天然植物组成。“五色”为红、紫、黄、黑、白,前四种颜色由四种植物汁液加工而成,后一种为糯米本身颜色,即白色。制作过程涵盖取料、取汁、浸泡、蒸煮、盛装等工序。壮族五色糯米饭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征,兼具生活实用、药用、社会民俗及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在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影响深远,并形成了极具知名度的市场品牌。

  五色糯米饭不仅是“三月三”必不可少的美食,更是藏在幸福里的味道。“三月三”正值春耕好时节,制作五色糯米饭不仅蕴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望,也寓意着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好。

  ●壮族打扁担(2010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扁担源于“打舂堂”,是流行于南宁市马山县、上林县以及河池市都安县部分壮族乡村的一种民间舞蹈。其打法轻盈灵巧,节拍紧凑,高下疾徐,自成声调。

  “打舂堂”最初由木槽、木杵等道具相互敲打,故称“打榔”,后以轻灵的木板或长凳、扁担替代,遂得名“打扁担”。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和“三月三”期间举行表演。人们通过打扁担,模拟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农事活动的姿势动作,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世事太平。

  打扁担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劳动过程。表演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进行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等互相敲击,有时配合“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作用。

  ●隆安壮族狮舞(201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隆安壮族狮舞是主要用于节令庆典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蹈展现了民众的阳刚振奋之气及欢欣愉悦之情,为节庆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隆安壮族狮舞的基本动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滚等,配合柔顺、活泼、灵巧、神采、愉快、轻盈的步法,其眼、嘴、耳均会开动。此种技术重于扑、跌、翻、滚、跳跃、搔痒等动作。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隆安壮族狮舞不断突破南狮传统技法,集南狮、北狮精粹,打造“金狮上刀山”“双狮上金山”“天坛莲花台”等极富地方民族特色的代表性节目,整个表演新颖、独特、惊险、刺激,广受观众喜爱。(记者 莫岚远)

【纠错】 【责任编辑: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