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反馈数据显示,2023年,河池市粮食播种面积379.27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0.02%;粮食总产量97.8万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平均亩产257.88公斤,实现面积、产量、亩产“三增长”。
近年来,河池市持续在保障粮食安全工作上展现新作为、新担当,守好国家“粮仓”、端牢手中“饭碗”。
颗粒归仓:扛牢责任 惠农稳产
河池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10次赴11个县(区)、企业开展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调研督导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提质增效。
为确保2023年度粮食生产“颗粒归仓”,河池市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千方百计落实粮食生产面积;制定印发粮食生产系列文件,并印发工作进展情况通报18期,促进11个县(区)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加快粮食生产进度。同时,召开会议部署落实春耕生产、“三夏”“三秋”及秋冬种等粮食生产重点工作。
粮食产量要提升,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河池市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惠民惠农政策,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抓粮责任,落实各项补贴、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粮食生产激励资金等强农惠农政策。2023年,该市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3.08亿元;发放粮食补贴类资金6706.75万元;支出粮食生产项目资金1736.28万元。
藏粮于地:保护耕地 遏制“非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河池市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为粮食增产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河池市新建高标准农田55.06万亩,完成任务的344.13%;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58万亩,完成任务的98.88%;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完成任务的100%。
坚持抓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综合运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发挥好高标准农田支撑作用,推广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面积432.3万亩。建立62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并开展监测工作,全面开展土壤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外业调查采样8051个。
为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河池市坚决贯彻落实“田长制”工作要求,统筹推进“非粮化”整治优化工作。在2022年耕地撂荒治理成果的基础上,2023年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耕地撂荒治理,建立撂荒耕地台账,落实治理任务、具体位置和地块,及时开展治理销号工作。截至目前,完成“非粮化”(除撂荒地外)治理面积8.8万亩,开展撂荒地治理复耕1.21万亩。
藏粮于技:提升单产 科技示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良法是丰产的关键。河池市持续推广良种良法,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科技生产水平。
守好品种源头关。截至目前,河池市推广优良水稻品种205个,推广示范优质稻种植面积91.7万亩;推广优良玉米品种263个,推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10.5万亩;引进广西节水抗旱稻“旱优78”和“旱优73”优质水稻品种,采取水稻旱直播旱种旱管和旱种水管等新栽培模式,探索解决“望天田”和灌溉条件较差的田地种粮难题,试种推广节水抗旱稻面积近6000亩,为农民稳粮增收开辟新路径。
攻克种植技术关。该市推广水稻抛秧栽培技术52.36万亩、水气平衡栽培技术23.82万亩,推广玉米“一增三改”技术52.69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8.94万亩、免耕栽培技术55.06万亩、间套种24.48万亩。
创建高产示范片。目前,该市共创建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271个,面积5.71万亩,平均单产461.05公斤/亩;创建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622个,面积9.47万亩,平均单产441.9公斤/亩,超额完成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片创建任务。
减损节粮:防灾减灾 减少损失
近年来,河池市不断提升抗灾减灾能力,粮食丰收底气更足。
面对自然灾害天气,农业部门密切加强与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出台防汛抗旱保产若干措施,不误农时开展灾后恢复农业生产补种、改种、扩种等工作。
2023年4月中旬以来,河池市派出多个服务指导组,到各县(区)开展防汛抗旱、农业防灾减灾、田间管理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指导服务20多次,投入农作物抗旱资金648.34万元,缓解农作物受灾面积15.57万亩。及时部署抓好科学防灾抗灾减灾、农业防汛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争取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490万元,开展补种改种粮食作物面积0.96万亩,补种改种挽回粮食产量0.21万吨。
在病虫害防治防控方面,河池市切实抓好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各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奋力打好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攻坚战,奋力夺取粮食丰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