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青团河池市宜州区委员会始终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盘活用活资源、拓展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以建强“三支队伍”、强化“三个品牌”、搭建“三个阵地”,推动志愿服务实现专业化、常态化、规模化。
建强“三支队伍”,志愿服务力量实现专业化。一是建强“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伍。实施“强能力、助成长”西部计划志愿者培训计划,选派34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服务,开展公文写作、公考、创业、组织协调等“学习大讲堂”将知识“引进来”;通过组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公益服务项目让志愿者“走出去”深入社会;开展“志愿者上讲台”促使志愿者“相互学”分享知识、提升自我。二是建强宜州区志愿者协会。挂牌成立河池市宜州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以战代训”等方式提升战斗力。集聚136名政治硬、能力强、资源广的社会有志青年,常态化、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近百场。特别是应急处置突发情况时能做到“响应快、学习快、上岗快”。三是建强社会青年志愿队伍。搭建“团委+实施主体+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体系,通过团委“制单”、社会青年志愿者“点单”,实施主体“买单”,将社会青年志愿者招募、录用、参与实现过程“菜单化”。与驻地高校合作开展“青春力量进社区”活动,整合群体性社会青年力量常态化、规范化、项目化融入社区治理,为社区志愿服务注入“青血液”。
强化“三个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常态化。一是“青春助力中心大局”。充分发挥志愿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用,持续开展“青春助力创城文明”、“青春助力耕地整治”“青春助力‘刘三姐歌谣’红起来”、“青春力量走进村民自治第一村”、“‘青’视角探‘小’桑蚕‘大’产业”等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开展相关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近百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50余场。二是“青春助力文明实践”。实时更新党的政策理论宣讲,依托青年讲师团下基层、乡村振兴“夜话”等宣讲党的精神。同时,利用“3·5”学雷锋纪念日、“5·4”中国青年节、国际禁毒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未成年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扶贫助残、文明劝导、中高考助学、非遗课堂等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好“暖冬行动”“保护最美家乡河”等公益品牌活动。三是“青春助力民生服务”。在同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青年之家”,挂牌成立“青年就业港”,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社区青少年“伙伴计划”示范项目落地,加快安置点青少年融入居住地、留守儿童关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创新创业等工作开展。服务搬迁青少年500余人次,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返家乡”、各类社会实践大学生为助力在解放社区、和平社区以及乡镇学校开展寒暑期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活动400余天,累计服务青少年1500余人次。
搭建“三个阵地”,志愿服务平台实现规模化。一是搭建“实体化阵地”。成立宜州区志愿者协会、宜州区青年突击队、宜州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组织,依托青年之家、团代表联络站、“广西青空间”、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青年就业港,为青年提供文化学习、座谈交流、联谊交友、志愿公益、青年创业培训等各类服务。目前开展联谊交友活动10余场,志愿公益活动近百场,创业就业讲座100余场,服务创业就业等各类青年上千人次。二是搭建“流动化阵地”。按照“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原则,将阵地建在人头上,不定期组织各类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各村(社区)、农户家中、田间地头等开展理论宣讲、知识讲座、技术培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三是搭建“线上化阵地”。利用“桂志愿”系统、“宜州青年”微信公众号、“宜州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微信群”“宜州区青年志愿者交流群”“宜州区‘返家乡’大学生交流群”等二十余个线上平台,广泛联系宜州区社会有志青年、宜州籍在校大学生、宜州籍外出务工青年等,发布志愿服务活动,凝聚志愿服务力量。今年以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1000余人次,受益群众4000余人次。(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