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口在哪里?
6月15日,上汽通用五菱2000台五菱E10定制车成功交付。 (上汽通用五菱供图)
玉柴无人化智能化“黑灯工厂”,由自动化设备完成一系列生产动作,极大提高了制造效率。(玉柴集团供图)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还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能。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作为广西经济发展的家底,传统产业占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近80%,是稳增长稳就业的“压舱石”,也是催生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前提。连日来,记者赴各地和多家企业走访发现,近年来我区企业找准突破口,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辟新领域、驰骋新赛道,抢抓数字化机遇,坚定不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及融合化迈进,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A 延伸产业链
作为一家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装备、以航材技术为标准的高端铝合金先进制造企业,这些年,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发力,全力服务重大战略及产业发展,在航空航天、海洋船舶、汽车轻量化、3C泛半导体等高端铝合金材料领域具备了领先优势,多项产品和技术实现自主可控。
为突破在高端高精铝合金板带材核心生产装备制造方面的“卡脖子”难题,南南铝加工联合东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成我国首台套辊底炉、气垫炉设备,实现高端铝材装备核心部件完全自主化、国产化。此外,南南铝加工持续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牵头承担国家特殊领域铝合金材料研制项目,为“一代材料升级一代装备”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产业不等于过剩产业、夕阳产业,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作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推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积极布局多元化产品,延伸、拓宽产业链,联合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探索镁法澄清工艺、生物酶保险技术,并引进酒精废醪液浓缩工艺及技术,用于生产黄腐酸钾肥料,实现了循环经济综合利用。
近年来,我区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冶金、有色金属、石化化工、汽车、机械、制糖六大传统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不锈钢、电解铜等产品从无到有、产量跃居全国前3位,以铝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向下游精深加工延伸,取得明显成效。
除了企业自身努力外,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日前,自治区政府召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分析我区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面临的困难问题,要求进一步坚定决心信心,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壮大并重,坚持存量调整优化和增量做大做强并重,政企齐心协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B 竞逐新赛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来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历史性机遇。
传统汽车产业如何开辟新领域、驰骋新赛道,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柳州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整车生产企业,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但也一度面临销量下滑局面。如今,作为我国西南工业重镇,柳州抓住机遇加快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突破并实现“逆袭”——2022年,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66.6万辆,同比增长38%,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
今年2月,自治区政府、柳州市政府与上海汽车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签订“一二五”工程框架协议,即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打造纯电、混动两个百万级产品群,打造能源系统、电子电控、智慧电驱、智能移动机器人、商业创新五个百亿自主产业集群,加快带动广西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助力构建形成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一二五”工程已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滚动谋划项目70余项,2022年至今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一二五”工程首款纯电4门产品五菱缤果上市首月销量突破1.6万辆,成为细分市场最快破万辆的车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传统产业市场竞争激烈,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产品迭代、工艺革新,抢占市场、赢得市场。近几年,我区大力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攻克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自主产权EPS控制器实现国产化、本地化生产,柳工集团成功突破液压元件制造等“卡脖子”技术。
截至目前,广西已经培育481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了16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2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222家,同比增长31.6%;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3800家,增长14.7%;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9.7%,高于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3.1个百分点。
C 实现数字赋能
这些年,柳钢集团不断升级壮大钢铁主业“老字号”,积极培育发展新兴特色产业“新字号”。据统计,今年1-5月,柳钢成功开发14个新产品,品种钢比例为31.7%,同比增长15.5%,品种钢创效约1亿元,全年力争品种钢率超40%。
抓住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红利,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为此,柳钢加快推进“数改智转”步伐,成立柳钢数智化发展中心,通过加大与华为、中兴、阿里等公司合作力度,快速引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成熟案例,逐步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要更加重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等方面取得突破。”自治区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2022年1月,柳工智能国际工业园正式奠基,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0亿元,分两期打造高端智能挖掘机、核心液压零部件以及智慧物流等产业。今年初,柳工重点建设的全球首个装载机“灯塔工厂”投入生产,其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占比将达到85%以上,整机质量水平将提升50%以上。
从柳工全球研发实验中心建成,到组建电动团队直接研发中大吨位电动设备;从柳工深圳研究院揭牌,到柳工挖掘机智慧工厂开工建设……科技成果高产的背后,是企业对研发的持续高投入。统计显示,近5年来柳工研发经费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一直在3%至4%之间,“十三五”期间其研发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
如今,放眼八桂大地,一大批制造业企业正以科技创新塑造竞争新优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劲筋骨”,汇聚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澎湃动能。(董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