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1 |
柳州奇石欣赏艺术 |
传统美术Ⅶ |
2 |
豆角酸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Ⅷ |
3 |
石灰糕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Ⅷ |
4 |
艾粑粑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Ⅷ |
5 |
五色饭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Ⅷ |
6 |
刘三姐的传说 |
民间文学Ⅰ |
7 |
柳宗元的传说 |
民间文学Ⅰ |
8 |
露水汤圆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Ⅷ |
9 |
里雍头菜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Ⅷ |
10 |
油花制作技艺 |
传统技艺Ⅷ |
11 |
雷塘庙会 |
民俗Ⅹ |
12 |
做 社 |
民俗Ⅹ |
柳州奇石欣赏艺术
柳州奇石欣赏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相融合的一种艺术欣赏形式,对其自然的造型、纹理、色彩、质地等自然元素的表现,通过命题、配座、组合、置景、赋诗、书画等人文要素的表现,赋予其审美意韵和人文内涵。
豆角酸制作技艺
每年5月份摘取嫩豆角洗净晾晒1天,成焉状,并用糯米、甜酒粉经过2天发酵成甜酒,其次将煮沸山泉水加入盐,冷却,洗净酸坛,把山泉水加上老酸水倒入酸坛,放入豆角,即可腌制而成,无任何添加剂,可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石灰糕的制作技艺
过滤后的石灰水浸泡大米48小时后,再把米掏出沥干,用石磨磨成浆,再用大锅蒸煮制成凉粉(亦称石灰糕)。石灰糕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小吃,还具有医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预防中暑。
艾粑粑制作技艺
每到春季,采下鲜嫩的艾叶,放入开水中煮沸,祛其苦味,混入可食用木薯粉,将其与蒸熟后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糯韧绵软、清香扑鼻。
五色饭制作技艺
选取优质糯米,将米洗干净,然后染以从红蓝草、黄饭花、枫树叶、紫番藤提取的彩色汁液,形成红、蓝、黄、紫四色,加上糯米的原色白色合成五色,再放蒸笼中蒸熟,艳丽多彩、清香四溢。
刘三姐传说
刘三姐是广西民间传说中的壮族歌仙。千百年来,刘三姐传说与柳州的山水地貌、民俗风情紧密结合,以口传与文载等多种方式代代传颂,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较为完整的传说体系。一个个以柳江河、鱼峰山为载体的传说故事,把柳州人民对山歌的热爱,对刘三姐的崇敬表现得淋漓尽致。
柳宗元传说
柳宗元传说长期口头流传于柳州市各城区县份。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四年多,把柳州治理成崇尚文教、乐业守礼之地。柳宗元因此受到柳州民众由衷的崇敬。他逝世后,柳州民众除为他修墓立庙纪念外,还流传有关他的多个传说。如雷塘祷雨、打井惠民、龙壁山取石赠友、考察柳州近治山水、种柑植柳、修葺文庙等,在他的诗文中便有所反映。罗池立庙、柳州棺材等,从他逝世后几年即唐元和间便开始流传,最早的至今已有1100多年。
露水汤圆制作技艺
露水汤圆制作工艺很复杂,用料也十分讲究。首先,选用优质的二季油粘米加水泡软,加适量水磨成浆,然后用铁锅放适量油、盐和清水,以文火不停地均匀搅拌至熟,要特别注意火候,不能夹生、不能糊;其次,选用上等的里雍头菜拌以肥瘦适中的夹层猪肉剁碎作馅料,包好后放入蒸笼,以文火蒸约一炷香时间即可食用或晾干保存。
里雍头菜
里雍头菜主要分布在柳州市鱼峰区长沙村,以沙质土种植和干燥气候为宜。每年的农历八月开始种,至十二月成熟,加工技术要求很高。每年头菜成熟后,收回洗净晒干后放入陶制大缸里,放一层头菜撒一层生盐,盐量视头菜干湿程度而定。放好头菜和盐,再加入过面的清水及适量的酒精浸泡,视气温高低掌握时间,气温高浸泡时间短,反之则长。两至三天以后把头菜捞出晒干,再用酒精调剂放入缸内浸泡,如此反复三至四次即完成整套工序。
油花制作技艺
新安油花,得益于巧妇的心灵手巧。制作油花需要七道工序,泡糯米-用石磨把糯米磨成浆-和米团-下油-把米团捏形-下锅炸-起锅。形态各异、酥脆可口、香飘十里的油花不仅蕴含着新安人对手工艺的追求,还展现了新安人的热情好客。
雷塘庙会
大龙潭雷塘庙古已有之,因柳宗元在此为民祈雨应验而扬名。为挖掘柳宗元文化内涵和传统庙会习俗,龙潭公园推出了“雷塘庙会”活动,庙会以纪念柳宗元在雷塘庙为民设坛祈雨这一历史佳话为背景,以柳宗元祭天祈福仪式为主线,以传统的民间庙会活动为形式,通过融入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类项目,再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场景。
做社
农家祭祀社神的活动称“做社”,有二月社、八月社两种,目的是酬谢社神,祈求丰收。祭祀时以猪头肉、鸡、鱼、酒和水果等各种供品供奉社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寨安宁。祭毕,聚餐欢饮、擂鼓和放鞭炮,并按户分肉,日暮方归。
